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跨大西洋高级研究员汉斯·昆德纳尼 (Hans Kundnani)、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项目政策研究员安吉拉·斯坦泽尔(Angela Stanzel )
中国和德国得益于过去十年中的经济共生关系:中国需要技术,而德国需要市场。结果就是,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呈指数级增长,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2014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745亿欧元——是欧盟对中国出口总额的将近一半。
中国现在是欧盟以外德国出口贸易的第二大市场,预计将很快超过美国,成为德国最大的出口国。个别公司的数据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据汽车业分析师阿恩特·埃林霍斯特(Arndt Ellinghorst)表示,大众汽车64%的净利润来自中国。
这种经济共生已经成为日益密切的政治关系的基础——特别是在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和中国前总理温家宝之间,他们设立了一个年度联合内阁会议。
德中成功的“特殊关系”为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欧盟成员国展示了一种模式。卡梅伦内阁成员、特别是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在访问中国期间一再宣称,“英国已对商贸打开大门”。
由于几乎无力与德国的汽车和机械出口商相竞争,英国更专注于使伦敦金融城成为人民币交易中心。末任港督彭定康在今年3月写道,英国目前的对华政策“完全由财政部所把持”。值得一提的是,在奥斯本力主推动下,英国决定与美国决裂,并表示有意加入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此举被视为是在企图超越德国。
然而,英国的政策制定者对于试图复制德中关系这种做法应谨慎,尤其因为这种关系的弱点已愈发明显。
2015年7月中国股市崩盘,引起德国媒体猜测德国出口商将受到潜在灾难性影响。鉴于中国股市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新散户投资者,德国出口商担心股市下挫可能导致德国汽车需求量下滑。德国汽车制造商已经意识到,由于中国经济开始放缓,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需求增长之后,今年上半年需求开始有所下降。作为习近平主席反腐败运动的一部分,中国政府打击炫富,鼓励中国公民转向购买国产汽车,这种转向更低价格汽车的需求使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的利益也受到损害。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德国汽车制造商的“盛世”已经结束。
即使需求仍持续,德国出口商也会面临来自中国制造商的加剧竞争。随着中国寻求对价值链的提升和刺激本土创新,德国企业将面临来自中国公司日益激烈的竞争,如国有企业或连同自身合资公司一起接受国家补贴的企业。这些竞争对手也将受益于人民币最近的贬值。
德国出口商已经失去了高速铁路和太阳能电池板等行业的市场份额,在中期内他们可能会被迫进一步推进豪华利基市场,在未来十年,高端德国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有可能加剧。德国所擅长的领域和中国试图突破的领域之间存在的重叠,意味着两个经济体之间冲突及合作的可能性并存。
克里米亚遭吞并是另一个警钟, 它显示了德国依赖出口的经济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出口额占德国GDP的46%。
随着中国扩大其军事能力,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德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过去几年中有人猜测,亚洲的未来可能会重蹈欧洲的覆辙,甚至有人推测可能发生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国战争。位于中国东海或南海的“亚洲克里米亚半岛”的可能将德国企业置于比在2014年克里米亚遭受吞并更加困难的局势下。如德国前驻英美大使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去年所说:“如果亚洲爆发战争,宝马将不得不停产。”
德国不时罔顾全欧利益,利用其与中国的“特殊关系”追求自身国家利益——比如,它在2014年削弱了欧洲委员会与中国太阳能电池板争端中的权力。
尽管有这层“特殊关系”,德国政策制定者仍然致力于在欧洲框架内行事。外交部长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在其于3月发表的《外交部2014年概况》最终报告的前言中写道:“当华盛顿、莫斯科和北京几乎异口同声地要求德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发挥特权作用时,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一种恭维,但我们必须确保行事方向符合欧洲的利益,以避免作出严重逾越我们有限能力范围之事。”
与其试图效仿德国的“特殊关系”,英国更应试图找到如施泰因迈尔所说的德国的“欧洲命令式”的方法。这就是中国的重要性,欧洲人无法等待靠一场危机来形成他们在制裁俄罗斯时所打造的那种团结。
包括德国和英国在内的欧盟成员国不该只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尽管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日益增强,欧洲人与中国有更广泛的战略利益关系。法国汉学家顾德明(François Godement)认为,中国“现在对每一个全球性问题都有影响,从贸易、经济到气候变化和核扩散,也影响着从非洲到中东的每个地区”——欧洲需要一个全球性的对华政策。欧洲人在亚洲拥有战略利益——最重要的是维护自由规范和制度的利益。
特别是,对于中国针对西方主导机构所打造的新替代物,欧洲需要有一个连贯的对策。欧盟成员国承诺加入AIIB的动机,可能是希望能够塑造这个由中国主导的新机构、确保其得到良好管理,但正如一位美国官员所说,它建议,“应与中国进行持续的调和”。
中国构想的新丝绸之路——AIIB的部分职能是为其提供资金——可能是欧盟成员国的一个经济机遇。但他们也需要对该项目战略意义达成一致理解:它是否如中国所宣称,是一个全球公共利益吗?它是否会如亚洲某些国家所担忧的那样改变亚洲的权力平衡?特别是,它对中俄关系——欧洲目前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而言意味着什么?
本文英文版将刊登在今年9月2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今日世界(The World Today)》杂志中。《今日世界》是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又名查塔姆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 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主办的一份双月刊杂志。本文作者汉斯•昆德纳尼(Hans Kundnani)为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的跨大西洋高级研究员;安吉拉•斯坦泽尔(Angela Stanzel)为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亚洲项目的政策研究员。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4118?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