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德国看城市化(记者观察)
作者:佚名 | 文章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 | 更新时间:2013-05-06 14:31:40
2013年05月06日 09:51:38
来源: 人民网
    19世纪下半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德国经历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20世纪20年代,柏林人口一度高达400万。20世纪90年代,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成家生子,很多人搬到城市边缘居住,造成城市人口流失。自2000年开始,德国出现“再城市化浪潮”。100多年来,德国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历程中累积的经验或教训,对今天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财政调控平衡协调

地区差距不大(记者观察)

本报驻德国记者 黄发红

“城市化是人类组织生产生活最有效的方式,能够集中解决人们健康、教育等许多方面的基本需求,是一种可持续、生态效率极高的发展模式。”德国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事务所柏林办公处主管亚历山大・洛豪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国城市化在协调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

基本实现城乡同步发展

在德国,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全面协调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没有形成超级城市。

德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四座(柏林、汉堡、慕尼黑、法兰克福)。慕尼黑、法兰克福以及莱茵河谷地区,作为核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海德堡、弗赖堡、曼海姆这些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当地的中小企业发展良好,为人口就业提供了保障。人们的医疗、教育等基本需求,也可以在本地解决。在这样的中小城市生活,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即使在德国农村,也看不到所谓“落后”的景象。良好的道路和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汽车的普及,使农村可以方便地与附近城镇连结。在农村生活,既可以获得城市的资源,还能享受优良的生活环境。

财政政策发挥引导作用

为了实现地区平衡发展,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调控,以不断缩小各地发展差距。

两德统一期间,东德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西德。这造成了统一后东德人口大量流失,当地经济更加不景气。为了平衡这种发展,联邦政府采取 “团结补贴”,收取税率为5%的“团结税”,每年给东部新联邦州提供120亿欧元(约合980.41亿元人民币)的补贴,一直持续至2019年。这笔补贴一方面用于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修建,以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形象;另一方面,为入驻的企业提供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东部形成了以莱比锡、德累斯顿、魏玛等各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城市。

各州财政平衡制度也是德国实现地区平衡发展的重要制度。该制度规定,财政收入高的州要通过财政平衡去补贴财政收入低的联邦州。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在六七十年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州,要靠其他州补贴财政。在财政平衡制度政策扶持下,巴伐利亚现在是德国最富有的州,每年反哺其他州的财政也最多。

注重传承城市文化特色

不同城市会给人不同的生活感受,每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身份和特色。德国很注重传统和文化的发扬,强调城市的身份认同。德国人都有浓厚的乡土情怀。选择在一个地方生活,经济条件不是唯一的考量,成长经历和身份认同,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保持城市文化特色方面,德国也走过弯路,在上世纪50年代也曾出现过对旧城的大规模改造,虽然交通设施等更为现代化,但城市因此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到了七八十年代,这一发展方向出现转变,人们意识到保护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德国制定了城市建设补贴法,用于保护部分传统建筑和文化标志,体现了价值的传承。

大力扶持高校和科研活动也是德国城市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优惠政策补贴下,东部城市生活成本降低,并形成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吸引年轻人来这里学习生活。有了旺盛的人气,地区才有旺盛的需求;教育科研成果也可以有效转化成企业产品,拉动经济发展。

不断破解时代发展问题

当前,德国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之后,大城市资源更加集中,吸引力增强。因此对于斯图加特、慕尼黑、法兰克福、汉堡、柏林这样的大都市来说,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提供廉价的居住空间,为更多的人提供交通等基础设施保障。目前这些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明显上涨。而德国莱茵州地区,出现了人口流失的情况,现在要解决的是从传统的工业城市向以科研、服务为主的城市转型问题。

洛豪森曾在中国工作过两年多,参与过上海、长春等一些城市发展项目的规划,了解中国的城镇化情况。他对记者表示,城镇化可以参照别人的经验,但不能完全跟着别人走。中国人有很强的学习意愿和能力,但对于哪些适合自己,哪些不适合自己,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以高科技引领未来

古城重获新生(记者观察)

 

阳光下的莱比锡旧市政厅。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莱比锡在近20年来重获新生。人民视觉

莱比锡位于德国东部联邦州萨克森,是历史文化名城。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就是在莱比锡与魔鬼订立契约;伟大音乐家巴赫曾在市内的托马斯教堂担任教长20多年。

从15世纪以来,莱比锡就成为了德国的出版业中心。莱比锡也是著名会展城市,其博览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此外,莱比锡也有弗劳恩霍夫、马克斯・普朗克、宝马、保时捷这些德国著名的科研单位和名牌企业。

上个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之后,原民主德国由于经济和城市发展均落后于联邦德国,莱比锡像多数原民主德国城市一样出现了人口流失和城市发展萎缩的情形。

莱比锡市的南部和北部是城市萎缩后人们所聚集的区域,保留了城市自有的发展活力,因此政府的大规模修缮和改造项目也最先在这两个区域展开。

具有典型性的是市区南部莱比锡旧展览馆的改造。占地约100公顷的展馆从90年代搬迁腾空,与部分周围区域一起进入了“低速模式”规划发展。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极具现代感的新建筑与属于文物保护的展馆在这里交相辉映。新修建的公路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改变了展览馆原来类似孤岛的地形,使其与市区连通。

穿城而过的火车隧道开通后,这一地区与市中心的联系更加紧密。德意志银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诸多机构都已经在这里落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生物城

整个生物城建筑群的基本构思是将科研和企业紧密结合。

这里的部分大楼留给莱比锡大学,剩余的则给企业使用。目前已经有24家企业进驻,它们来自于生物科技、生物制药以及医疗经济领域。其中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已经在这里储存了8万多份脐带血标本。在零下200摄氏度的低温中,标本中包含的干细胞可以保存若干年。据公司介绍,目前已经有17名患病儿童通过这里的干细胞疗法治愈,这些疾病用传统疗法无法治疗。

在生物城安家的有莱比锡大学的动物诊所,这是全德国5家培养兽医的研究所之一。研究所里养着鸟、蜥蜴、老虎、长颈鹿等多种动物。动物诊所与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紧邻,据诊所主任基西希介绍,两家研究所研制的药物可以最先在诊所的动物医药中测试。

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细胞疗法和免疫学研究部的175名员工在这里进行研究工作。7000平方米的地皮由莱比锡市无偿提供给研究所使用。造价2400万欧元的大楼也由欧盟、德国联邦、萨克森州以及莱比锡市资助。

研究员格德斯介绍,当前的资助将延续到产品可以投产为止,但弗劳恩霍夫本身不能生产该产品,因为产品由公共资金资助。这些产品将由另外一家莱比锡的制药企业来生产,该公司可能也将选址在生物城,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的可行性认证。

格德斯表示,按照目前的形势发展,生物城将成为德国可再生医学的中心。各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可以交流和整合,科研和企业能形成无缝衔接。

满足外来人口诉求

新城发展提速(记者观察)

本报驻德国记者 郑红

繁忙的德国汉堡港。汉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欧洲年轻人来此工作、学习。人民视觉

汉堡近年来正成为德国乃至欧洲年轻人的向往之地,外来人口不断增加给汉堡市的城市发展带来挑战。近日记者参观了汉堡两大城市发展项目,切身体会了汉堡市政府的良苦用心。

2001年,汉堡港口新城项目启动,汉堡市南部原先的旧港口和工业区被重新规划和利用,建成后汉堡市中心区域面积将扩大40%。汉堡港口新城有限责任公司公共事务部主任苏珊・比勒介绍,面对城市人口增加,汉堡市首先考虑的是从市内寻找可以利用的土地,而不是立即进行城市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政府采取“选择期”的做法。在此期间,投资者要交出土地使用规划方案,如果投资者长期拿不出规划方案,或者故意将土地闲置,政府有权收回土地。这样,汉堡市政府可确保土地的开发质量、规划目标和建设进度,投资的企业也有时间对土地进行建设规划、对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双方顺利协调达成一致之后,土地才算真正转让。这对于政府和投资者来说可谓双赢。

总面积157公顷的港口新城没有一下子全面开发,而是分板块由西向东推进,预计要到2025年才能完成整个规划。2010年,港口新城公司还根据汉堡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情况对于东部板块的开发规划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应对城市未来所面对的挑战。

建成后港口新城将提供4.5万个就业岗位,并为1.2万人提供住宅。德国著名媒体《明镜》周刊的总部已入驻港口新城。政府要求30%的房屋要接受政府的资助。汉堡市市长欧拉夫・朔尔茨说,很多企业自己拥有足够的资金,现在银行贷款利率也不高,但我们要求企业必须接受政府的低息贷款,以便政府可以保证房屋未来的租金不会无节制地上涨。

威廉姆斯堡位于汉堡南部,长期被孤立于经济发展之外。岛上居民5.5万人,其中大多有移民背景,来自100多个国家。青年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十分有限。岛上的失业率和犯罪率至少是汉堡的2倍。导游乌韦・卡斯滕森介绍说,在威廉姆斯堡的很多学校里,德语像是外语。这里的人难以融入德国社会,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为了吸引更多人来威廉姆斯堡定居,汉堡市借助国际建筑展和国际园艺展大力改变城市面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其中具有标志性示范效应的是“世界社区”工程。

在“世界社区”生活着来自30多个国家的居民。国际建筑展团队组建了一个调查小组,小组成员走进社区,了解居民需要。最终社区不仅进行了低能耗改造,而且在原建筑上加装了阳台,铺设了绿地和休闲设施,还建起了一座多功能活动亭。“比如土耳其人举行婚礼常常有上千人参加,这个活动亭就可以作为他们的活动场地。”卡斯滕森说。

高质量的学校和培训教育机构也不断增多。国际建筑展的工作人员莱纳・米勒说:“教育和培训是改变当地人生活的重要一环,我们计划建一所养老院,并为威廉姆斯堡本地的年轻人提供培训岗位。”

汉堡国际建筑展对威廉姆斯堡的投入引发了当地居民对住房价格上涨的担心。汉堡市市长欧拉夫・朔尔茨说,政府已规定,对住房租金采取每平方米5.9欧元和8欧元两个不同档次的限制,远低于汉堡市区的平均租金水平。

城乡皆遇新挑战

斯特芬・克勒纳特

近年来德国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的状况是,大城市的人口趋于稳定,但农村的人口流失严重。

在过去60年中,德国一直不断努力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和农村创造同等的生活条件。农村的道路、基础设施和城市里同样好。但随着人口下降,维持这些标准越来越困难。交通、电力、供水系统、学校等基础设施还保持在从前的水平,却要分摊在更少的人头上,一些设备需要更新,需要不少投资。比如有些地方规定每个村镇必须有中心污水处理厂。在人口减少的地区,这些污水处理装置的维护和正常运转成为问题,未来如何应对还在讨论中。我觉得应该允许农村使用更简单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比如价格便宜、小型分散的装置。此外,人口减少也带来税收下降,这让地方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

10年、20年后,德国的小村镇将遇到当地老年人就医和护理难题,因为很多人没有孩子,或者孩子搬到了其他地方居住。到2040年,80岁以上的德国人将是现在的两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将翻倍。老年人很多时候需要心理上的关怀,需要与社会保持联系,与人说话沟通。我们正在尝试的是流动型解决方案。比如在勃兰登堡州有流动的牙医,开车在几个村庄之间给人看病,受过专业培训的护士能够给当地人带来身体上和精神上的抚慰。目前这种流动解决方案还处于试验阶段。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为农村提供补贴,但由于有些地方行政极其分散,这些补贴的效益不太理想。我认为政府的投资要更加专注,在一个地区内统筹规划,应该让地方有权自由支配财政支持资金。人口减少的村镇应该共同商量并决定该地区今后的发展,在哪里盖房子,在哪里建工业区,在哪里不再投资等等。

再城市化同样也给城市提出挑战。除了要盖更多的房子以外,城市交通的发展、居民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很重要,环境问题也格外突出。此外,未来的城市要能够吸引高水平人才,一方面要有好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他们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本文作者为柏林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专家,本报记者郑红采访整理)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5/06/c_115649929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