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文化价值观冲突与融合”研讨会观点综述
由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举办的“中欧文化价值观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1月16日在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驻会研究员张利华教授主持了这场会议。
此次会议是张利华教授“中国与欧盟文化价值观差异及其对双方关系影响”研究项目的一部分,这项研究旨在从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来分析理解中欧对外政策以及中欧关系当中的摩擦冲突,而此次会议则旨在通过中欧不同的价值观、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基础性探讨来达到中欧关系、促进中欧文化间交流的目的。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会议。清华大学历史系何兆武教授、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辜正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田德文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清华大学中法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潘鸣啸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何珊君副教授分别做了点评。
学者们就中华文化的延续与传承的原因,中国与西方文化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与欧洲传统文化之比较,当今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中国与欧盟文化价值观比较之异同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何兆武教授指出,众多的人口是使中国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人口的众多使古代中国几首受到蛮族入侵也没有被消灭。元朝的蒙古人和后来的满族人都征服过整个中国,但不管是蒙古还是满洲都没有能够消灭中国文明,反而被汉族文明所同化。相比之下,西方的古典文明,特别是希腊、罗马地域狭小,人口也不多,其皆因蛮族入侵而不复存在。由于蛮族没有比较正式的文化,西方罗马帝国灭亡后的那一段历史叫做黑暗时代,即没有发达文化的时代,直到一千年以后的文艺复兴。
田德文研究员提出,中国文明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与古代的中国文明有利于统治阶级这一特点有关。特定的国家和地区会形成特定的利益和权力格局,只要这种格局能够促成彼时彼地的社会稳定和谐,那么这种权力格局就是有效的。中国文化的特点就在于通过礼教、等级制有效地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当这种格局中所有有“权”的人都有“利”时,社会就和谐了,于是中国文明有了很强的延续性。
辜正坤教授指出人类文化主要受制于地理环境、人类原始欲望、语言文字、宗教等等因素。一切文化归根结底都是人类应对他所处的生存环境的挑战而做出的一系列迎战对策结果。辜正坤教授就地理环境这第一大类因素中的地形、气候、资源探讨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起源。他认为,中华民族选择农耕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它必然强调“天”(自然)的最高地位,因此“天人合一”,强调安居乐业之类的思想和价值观必然产生。农耕方式本身要求静态和稳定性。相对的静态生活方式(安居乐业等)容易使家族发达。农耕对人口的需求促成人丁兴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价值观,是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后果。这种社会结构认定:只要不打仗,只要能稳定安定,只要天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那么社会的经济就必然发展。所以,这样的社会结构必然产生反战或者说追求天下太平的价值观。
而西方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商贸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方式,最终会渐渐地走向以商贸文化为主,从而最终使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必然。
关于目前中国价值观状况,杨学功教授认为,当代中国处在一个特殊的语境,时空的环境给当代中国人带来了精神的困顿、迷茫和痛苦,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处在激烈的动荡之中。可以用八个字来描述中国价值观的状况:多元并存,新旧交替。
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中的第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虽然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大扫荡,但在民间的影响并没有被消除;第二种是西方价值观,杨学功教授认为对中国产生影响的西方价值观并不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而是现在的西方文化,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后的西方文化;第三种是毛泽东时代的文化,也就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而形成的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现在中国在倡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不断定义中。
如上所述,几种因素在中国并存并相互冲突,形成了多样化的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这场关于文化价值观的争论实际上是有强烈的治色彩的,从民族国家层面来讲,除了前面提到的三种主流价值观,还有新左派、老左派和民族主义的价值观
关于中国与欧盟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田德文研究员指出,如果从根源上---政治是解决什么问题的---来理解政治文化,首先政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中资源的分配以让社会更加和谐,而研究政治文化就是要判断绝对资源分配的权利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从这点来看,中国通过等级制和礼法来形成了有序的利益分割方式,而欧洲是通过契约。
在国际关系中,文化价值观的冲突非常频繁,这与欧洲的基督教传统有关。基督教强调普世价值,强调基督教的信仰是唯一正确的,欧洲人把基督教替换成了人权和民主过后,对其它文明的不宽容并没有改变,这不可避免地会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一系列的冲突。
大致来讲,欧洲和中国的文化冲突有以下一些方面:欧洲的价值理念历来崇尚自由,中国则崇尚秩序;现代欧洲人强调平等,而中国古代则强调由社会身份所决定的社会权利和义务;在社会价值理念上欧洲更推崇竞争,中国人更推崇和谐;在欧洲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欧洲政治制度与中国不同,且中国的政治制度常常受到不民主的指责。
虽然存在冲突,但文化的融合很有前景。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文明各自的特点,更可以看到包容性的必要。比如中国的一些价值观念是很有世界性价值的,比如中国对于秩序和和谐的理解。而同时我们也看到欧洲的政治制度的问题,比如现在债务危机下欧洲几乎出现了政治失效的趋势。也就说明,每种文化都有各自的问题,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从全球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如何在各种文明共存,多种分配方式的政治制度共存的情况下,建构一个能够最大化地推进和实现人类最大利益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辜正坤教授主张采用拼合法,让文化各自的特点并存互补。辜教授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规律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混淆了自然科学的原理和人文社会科学原理的差异。自然科学发现的往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而人文社会科学发现的则往往是特殊的符合局部地方的原理。比如就法律问题而言,西方主张用演绎推理搞一套完全从概念出发的法律概念,主张不必考虑生活本身,就根据抽象的逻辑演绎就可以。而辜教授则认为法律是规范人际关系的东西,必须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中西方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价值观,它们确实具有冲突性。弥合冲突的办法就是和而不同,让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并存。
最后,张利华教授做了总结,她指出,中国与欧洲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西文明既有共同的追求又有各自的特点。近年来,中欧双方相互学习借鉴,加深理解互信,实现不同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国家之间的“和而不同”,多样共存,可以进一步塑造平等相待、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中欧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性不是发展中欧关系的障碍,而是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土壤和养分,为进一步开展广泛多样的交流提供条件。
(撰稿人:林爽、赵欣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