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使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也未能幸免,其引发了诸如外需萎缩、欧元贬值、汇兑风险增加等多种问题。只有深刻总结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的种种影响,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减少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直接或间接伤害。
【关键词】欧债危机 宏观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欧债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意大利和比利时等欧盟国家政府大量借债而财政收入增加有限,导致产生严重的财政赤字,进而引发的债务危机。我国政府、企业和学者始终密切关注欧债危机的蔓延和扩大,并时刻警惕这一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对此,不少学者持谨慎态度,认为欧债危机导致的外需萎缩和欧元贬值等因素势必会影响中国对外出口,增加汇率风险,刺激“热钱”流动,进而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稳定。
欧债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外需萎缩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严重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尤其是50%以上的GDP总量依靠外贸拉动。欧洲是我国出口商品的重要对象,随着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涉及的地区越来越多,很多欧洲国家都采取了财政节制紧缩政策,这样做不但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还造成居民消费不断萎缩,给传统欧洲的高消费市场带来极大冲击。根据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据海关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12年的第一季度,中国与欧洲的双边贸易总额约1700亿美元,与2011年同期相比放缓约23.1%,仅为同期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6%左右,明显低于2011年的同期水平。作为“中国制造”产品的重要消费市场之一,欧洲消费市场如果继续处于内需缺乏的低迷状态,势必造成投资者为规避高风险在下单时非常谨慎,对于进口货物的要求和需求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抑制,此外,外部很多地区的需求下降必将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严重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结构性产业矛盾的背景下,欧债危机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及消极影响。
汇兑风险和贸易保护主义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重创。结合目前欧元对人民币的走势来看,持续性的疲软状态,欧元贬值15%意味着100万欧元的订单就要损失150万人民币。微薄的利润空间、出口商品的价格被提高、欧洲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减,再加上汇兑风险的持续增高,这对以欧元为结算单位的中国众多中小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产生重大影响。面对金融和经济困境,欧洲反倾销征税决议及通过高规格安全与技术标准构筑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会有所抬头。由于欧盟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等重债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涵盖机电、纺织及原料和家具玩具类产品,此类商品替代性比较强,价格弹性比较大,如果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欧元区经济的整体下势必会给中国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上述商品的生产商和贸易商带来重创。
欧元贬值导致接投资下降、投资短期资本流入。欧债危机通过非接触性传导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投资者的信心有很大打击,使得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受到市场集体决策的影响而产生从众行为,继而导致“从众效应”,对中国吸引外资总体形势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在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冲击之下,很多资金为了躲避风险而转为美元资产,美元的指数已经相应突破了85、86、87,美元对瑞郎、澳元、英镑及欧元等货币纷纷升值。自爆发欧债危机以来,人民币针对一些非美货币进行了升值调整,这种“被升值”的局面也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同时,随着人民币对非美货币的不断升值,欧洲经济持续出现不稳定状况,使得大量游资为避险而转向与之相较更为安全的中国市场,增大了投机资本流入的可能性,引发买入大量人民币而放空欧元的情况,从而导致短期内大规模国际热钱涌入中国,加重中国市场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输入性通胀压力。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不少的华侨所在企业经营状况十分惨淡,只好回国经营,他们通过我国内地诸如社会网络、地下钱庄等多种形式将其资本下注到我国内地市场进行短期的利润获取,从而使得上述风险加剧。
欧债危机下政府的应对措施
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欧债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体系受到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改变了以往对出口经济增长的过度依赖,逐渐发展为扩大内需生产建设。具体来说,我国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前形势推出一系列缓解经济持续走低趋势的政策,最宽限度地释放内部需求以减少经济发展对于相关外部市场的依赖,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加快我国的产业化经济体系的调整和完善,适度压缩基建投资,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
调整和改善相关企业的汇率风险问题。当前,我国在短时间内采取出口押汇或者其他汇率期权组合工具的形式进行汇率操作,已形成基础条件,同时国内诸多商业银行也推出了金融衍生类产品业务和服务,但尚未在国内完全普及。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和地区,一些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缺乏对汇率操纵的充分了解,或者在开展类似业务时仍心存疑虑,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调整和改善企业汇率风险问题,通过控制银行汇率期权业务操作的价格、加大国内企业宣传力度等方式,将业务推广并普及;增强投资者对金融工具应用的重视程度,有效规避金融风险,增强企业抵抗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同时,在跨境贸易工作上进一步鼓励和推广企业试点,以调整和改善相关企业的汇率风险问题、交易成本问题并节省相关汇兑。
控制“热钱”的不断流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多部门的相互合作来加强在外汇交易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并对楼市管控和股市发展进行严格把关,以控制“热钱”的不断流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的异常资金流动管理,监督资本金结汇之后的人民币资金去向;另一方面,全力打击“地下钱庄”,增强企业在工商登记注册的真实性要求。同时,还应加强与外汇局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强化“热钱”监管。
提高我国各级政府对内外债务危机的防范意识。欧债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对于债务以及相关的财政赤字管理更为严格,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于我国债务问题进行审视也显得非常重要。我国政府对于财政赤字的控制上虽然有突出表现,但是在对于债务问题上依旧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我国部分政府负债指标甚至达到300%,据银监会统计,地方政府负债已超过11万亿,负债比率问题深刻警示着各级政府,这使我国中央、地方政府对内外债务危机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需要不断加强对于地方政府相关预算的管理和引导。增强透明度,加强对地方政府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和兼容监管,对于地方政府的负债以及外债承受力要有合理的把握和控制,防范可能的地方债务风险。
加强欧盟贸易领域的有关谈判,减轻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影响。对于在欧盟部分贸易领域的有关谈判和对话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在此基础上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积极的反倾销诉讼。首先,应进一步推动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活动,加快中日韩与东盟的“10+3”谈判进程;其次,在扩大传统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开拓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避免遇到出口过于集中的风险。另外,我国还应在贸易伙伴贸易区谈判中起积极作用,创设有利条件。
欧债危机下企业的应对措施
实现结构调整与出口转型。当前,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出口份额与日俱增,但是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在欧洲市场内需萎缩的大背景下,出口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配置,全面推进产品的自主创新,培育良好的品牌和形象,更好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走势尚不明确,海外买家的资信状况面临各种变化。虽然一些老客户的历史记录良好,但是当前也面临信用评级下降的风险,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增强风险防控意识,能够客观、正确地识别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做好风险防范的准备,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另外,企业应该构建信用评级体系,客观调查买家征信,通过采取谨慎的结算方法,加强收款进度的控制,积极利用避险工具,避免发生信用风险。
积极推行“走出去”战略。目前,欧盟成员国,尤其是受到欧债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十分欢迎中国投资,这给我国企业走出国门、面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机会与平台。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应抓住国外制造企业产品价格缩水、资金流动力不足等机会,加强与发展良好的欧洲企业国家合作,通过参与企业的并购换股等活动,获得更多技术、经验、品牌等支持,实现中国企业的跨国发展。
(作者为中共葫芦岛市委党校市情教研室副教授)
责编/边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