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8 13:31:18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刘维靖
原标题:光明日报驻布鲁塞尔记者眼中的欧债危机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丽)欧债危机已进入第四个年头。为应对欧债危机,欧洲领导人今年不断探索“救火”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重大举措。然而,积重难返的欧洲经济在2012年并没能柳暗花明。欧债危机不仅让欧洲各国遭受煎熬,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注意力也从未离开过这个古老的欧洲大陆,大家一致关心欧洲究竟何时才能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欧债危机在中国也一直是学者、专家、媒体热议的话题。作为光明日报驻布鲁塞尔记者,何农对此一直持续关注并进行报道,他对这场席卷欧洲的危机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关注欧债危机不仅是因为危机本身。
“首先,欧洲在中国人的眼里一直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形象,如欧洲有名的葡萄酒、奢侈品、旅游胜地等等;第二,媒体报道的影响一直主导着大众的视线。三年多来,我不间断地报道着这个主题,也明白媒体的引导正确与否对大众判断有很重要的影响;第三,欧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是欧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种关系无疑会让中国更关注危机形势的发展。”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速为零;第二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0.2%;第三季GDP初值环比下滑0.1%。连续两个季度GDP环比萎缩意味着欧元区已正式进入4年来的第二场经济衰退。欧洲央行12月7日将2013年欧元区经济预期由此前的增长0.5%下调至萎缩0.3%。市场和研究机构也普遍看空明年欧元区经济前景,很多专家甚至预测欧盟会最终崩溃。对此,何农认为,欧盟会有自己的方式走出危机:“欧洲的财政储备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不能说欧洲没有钱了。他们一直有自己的方式,并且努力自救。第二,我认为欧洲目前的体系还是相对成熟的。这个体制给欧洲带来了很大的进步,当然,它也有自己不足的地方,比如凡事都要民众投票、协商,这也成为今天欧债危机解决的障碍。反复的协商,反复的投票最终拖延着问题的解决。我个人认为今天的欧洲缺少一位像中国的邓小平、法国的戴高乐那样的人物。他们有自己的决断风格来率领人民做该做的事情。”
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对中欧双边贸易造成沉重打击。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前8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4.9%;1至7月欧盟对华实际投资同比下降2.7%。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中方向欧方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包括继续投资欧元区债务市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等。但中国对待欧盟债务危机的态度一度引起不少国外媒体的猜测和怀疑,甚至有人担心欧洲会被中国“买下来”。也有人认为中国政府愿意救助欧盟,实际是为了救助自己。对此,何农表示,中欧关系虽面临挑战,但合作共赢仍是主流,“一方面,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所以我们必须一起共同面对欧债危机;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政府来说,首要的任务是要养活全国13亿人口。欧洲人、美国人等指责中国政府应该这样做、那样做,他们指责的是中国的体制问题。但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中国人明白自己的体制还有待改善,但是也明白目前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中国人在欧洲只是作为购买商品的顾客而已,而不是欧洲的一个威胁。中国人很会经商,他们所到之处不是仅限于法国或欧洲的。问题是现在是欧债危机时期,一个敏感的时期,所以人会变得紧张一些。”
欧债危机已历时3年多,欧盟走出债务危机的路依然漫长,何农认为,欧盟和欧元区治理模式难以为继,亟须进行改革。
“如果没有好的改革,欧洲是很难走出危机的,欧洲企业必须反省自己,通过革新寻找突破。这不仅是对欧洲企业,中国的企业也是要这样做的。即使今天这些企业没有遇到欧洲企业的困境,但是总有一天会有这样的情形,所以革新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