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徐四季:德国经济形势与中德企业并购的进展
作者:徐四季 | 文章来源: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合作网络 | 更新时间:2019-01-03 14:36:00

  

  徐四季: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经济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综合各大经济研究所的数据,德国经济目前还是处于经济上行期,而且属于二战后比较长的经济上行期。但在2018年下半年,德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趋缓——秋季预测2018年全年GDP增长1.6%,2019年增长1.5%,大大低于春季的预期。目前不利因素反映在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一方面德国国内出现了内部暂时性生产能力的瓶颈。由于人口因素,以及前几年经济增长相对较快,德国现在在供给方面存在短时间的瓶颈需要克服。在外部,德国的经济框架条件不稳定,比较突出的就是贸易争端和英国脱欧问题。德国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强,外部环境不好势必对德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德国经济目前面临的挑战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对外主要来自于全球多边主义经济制度失序,有学者认为全球经济格局正处于大变革时期,对外向型经济体影响比较大。在国内,德国面临人口总数减少和老龄化问题。德国经济界和政界应对两大挑战的基本策略已经比较清晰:随着全球多边主义的衰落,德国希望能够增强区域一体化,即欧盟在经济方面的塑造功能;面对国内劳动力的减少以及生产能力的瓶颈,德国希望通过工业4.0迅速促进经济结构的变迁。

  具体来看,多边主义经济制度失序主要表现为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而中国和欧盟都采取了反制措施;这样的保护加反制措施大幅度增加了全球关税平均水平,必然造成自由贸易条件受损。特朗普执政以后,以美国为首的经合组织国家开启了税收改革,西方国家平均税率降低。2008-2018年十年间,德国税率变化并不是特别大,但是美国税率降低非常明显。

  对于这样的情况,德国政府并没有放弃多边主义的努力,仍然希望在WTO框架下反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并且力推WTO改革,维护WTO的地位和作用。另外针对美国退出气候保护协议,德国暂时放缓了寻求全球的解决方案,退而求其次,继续在欧盟层面推行气候保护的措施。目前从欧盟角度来讲,和英国的脱欧谈判还是比较顺利的,欧盟希望和英国签订一系列的后续双边协议,从而争取经济上的平稳过渡。德国非常希望借《2021-2027多年期欧盟财政框架》谈判重新调整欧盟的财政秩序,但主流政党并不主张建立财政联盟,而是呼吁强化辅助性原则,保证各项基金专款专用。此外,面对欧元区出现的通胀压力,德国希望欧央行适时收紧货币政策,实现欧央行的正常化,就是回到之前欧元刚刚引入的阶段,欧央行主要负责控制通胀增长,保持欧元区的长期稳定。在欧债问题上,德国坚持长期建设欧洲稳定机制,向高负债国家实施经济贷款等救助措施;希望可以在银行业和资本市场进行联盟,削弱银行和国家的风险捆绑关系。

  德国经济界的这些意愿能否实现,目前来看还是存在比较大的风险。首先是意大利的财政问题,现在是欧元区非常棘手的问题,可能德国这一次就会把它甩给市场管——虽然这是不得已的选择——或许可以建立欧元区有序退出的机制。另外,今年欧元区的通胀率已经是2008年以后的最高点,一方面德国目前还没有力量使得欧央行回归正常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即便是现在回归,对欧元区经济长期稳定来讲已经有一点点晚了。

  在德国国内,人口总数在减少,老龄化趋势进展非常快,目前在德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术人员不足。直接应对措施是继续推行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充分挖掘国内的劳动力潜能。另外,今年德国修改了《移民法》,希望从外部吸收优质的劳动力。目前德国新增的有社会保险的全职岗位有超过一半是移民。从长期来看,德国希望通过实行数字化战略,改善框架条件,鼓励创新创业,并且希望通过现代化的教育体系赋予居民把握数字化进程中机遇的能力,更快实现经济结构的变迁。此外,要加大信息基础和技术设施的投资。德国非常反对对数字产业专门征收某种税收,希望继续发挥德国经济的区位优势。

  德国国内经济也存在两个比较大的风险:一是中心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目前居高不下,德国经验证明老龄化趋势加快会导致家庭单元增多,人口总数减少,但房屋需求增加。另外这几年欧元区利率比较低,很时兴贷款买房,所以房产价格持续上升。二是数字化领域存在来自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产业竞争,德国某些研究机构认为这种影响仅次于韩国,因为中、韩、德同为制造大国。

  2018年也是中资企业赴德并购情况较受关注的一年,受关注比较多的往往都是负面消息,例如:2018年7月27日,德国政府指示国有开发银行——德国复兴贷款银行收购德国高压电网运营商50赫兹20%的股权,其目的是阻止中国国家电网的收购。2018年8月1日,德国政府还以“出于安全考虑”为由,叫停了中国烟台台海集团通过旗下的法国安诺有限公司间接收购德国莱因菲尔德金属旋压机制造公司。2018年8月7日,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明确表示,正在拟定方案,要将非欧盟企业收购德国企业股权的审查门槛从25%降低至15%,并且更加密切地审查军工行业、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和与安全相关的民用技术,包括IT技术的收购行为。当然也有一些正面消息,例如在2018年中德第五轮政治磋商中,关于双向投资,双方都给出了一些优惠的承诺。

  关于中德企业并购的情况,如果把时间稍微放长一点,可以看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从2010年开始,中资企业赴德并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增长,2010-2015年基本保持稳定,每年20-30起并购,六年间3-6起交易金额超过上亿欧元,引起关注的有三一重工收购Putzmeister。2016-2017年是“七年之痒”,其间中资企业赴德并购达到了峰值,也成为中德企业并购发展的分水岭。2016年并购投资56起,其中4起交易金额超过十亿欧元,最受关注的是美的以44亿欧元高溢价收购了KUKA。2017年47起并购,数起交易金额在十亿欧元左右,包括海航集团收购了德意志银行9.92%的股份。2018年上半年,中资企业赴德并购明显降温,整整半年只有10起左右;唯一的好消息是吉利以80亿美元入股戴姆勒接近10%的股份。我觉得,此次降温属于正常现象,因为2016-2017年各大投资咨询公司发现中资企业赴德并购出现了过热状态,突出表现为中资企业赴德并购的价格敏感性降低。可喜的是,2018年下半年,中资企业赴德并购恢复了增长——尽管年中出现了不和谐声音——全年预计会回到2010-2015年的平均水平,而且多方预测认为,这可能是中资企业在中长期赴德投资的正常水平。

  我个人对中资企业赴德并购的前景比较乐观,因为这个问题最终将按市场规律发展。中德之间的合作,特别是“股权加战略”的合作,从经验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大量实例证明,至少在经济层面,中资企业收购德企的前景不错。而且还有反例,中资企业收购爱思强失败之后,爱思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不断被中国本土MOCVD设备企业蚕食,在整个全球LED产业链利润持续下降。目前的痛点在于中德双方关于产业政策存在重大认识分歧。德方认为中资企业赴德并购投资和中国政府当前推行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德方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014-2017年间,超过10%的股权并购一共175起,其中112起发生在中方文件中曾提出的中国以后要力争全球技术领先地位的关键领域,占到总数的64%。德国人从自身经济发展模式出发,认为中国的某些产业政策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