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概述:
全称瑞典王国(The Kingdom of Sweden)。官方语言为瑞典语。国旗为蓝色,黄色十字略向左侧,蓝、黄颜色来自瑞典皇徽的颜色。国歌《你古老的、光荣的北国山乡》。人口912万(2007年)。民族瑞典人。宗教国民90%信奉基督新教路德宗。首都是斯德哥尔摩(Stockholm)。
自然地理:
瑞典位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东北部与芬兰接壤,西部和西北部与挪威为邻,东濒波罗的海,西南临北海。领土面积为44.99万平方公里(不包括领海面积)。海岸线长约2181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北部为诺尔兰高原,全国最高峰克布讷凯塞峰海拔2123米,南部及沿海多为平原或丘陵。瑞典资源丰富,铁矿、森林和水力是瑞典三大资源。已探明铁矿储量36.5亿吨,系欧洲最大的铁矿砂出口国。铀储量25万-30万吨。森林覆盖率为54%,蓄材26.4亿立方米。水力资源,主要河流有约塔河、达尔河、翁厄曼河。湖泊众多,约9.2万个。最大的维纳恩湖面积5585平方公里,居欧洲第三。约15%的土地在北极圈内,但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不太寒冷,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阔叶林气候。
历史:
瑞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那时在今天瑞典的土地上开始有村落形成。8世纪,维京时代开始,在当时的瑞典,中部居住着斯维阿人,维登湖的东部和西部居住着约塔兰人。公元1100年前后开始形成国家。1157年兼并芬兰。1250年比尔耶尔被选为国王,他把首都从锡格图纳迁到了斯德哥尔摩。1397年与丹麦、挪威组成卡尔马联盟,受丹麦统治。1523年脱离联盟独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萨被推举为国王。1560年古斯塔夫去世,瑞典从此开始王位世袭制。1561年,瑞典占领了爱沙尼亚,1629年占领了今天拉脱维亚的大部,并于1645年和1658年与丹麦签定了两个和约,获得了今天瑞典的南部三省及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1654至1719年为瑞典的强盛时期,领土包括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国、波兰和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特别是三十年战争结束时,瑞典确立了在欧洲的霸权。1718年对俄国、丹麦和波兰作战失败后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参加拿破仑战争,1809年败于俄国后被迫割让芬兰,1814年从丹麦取得挪威,并与挪结成瑞挪联盟。1905年挪威脱离联盟独立。瑞典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守中立并一直维持到现在。
政治:
瑞典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作为国家象征仅履行代表性或礼仪性职责,不能干预议会和政府工作。议会是国家唯一的立法机构,由普选产生。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国王的最年长子女是法定王位继承人。议会为一院制。一院制,共349名议员,议员经普选产生,任期四年。议会组织法规定,政党在大选中需获得全国选票的4%或一个选区的12%才能进入议会。瑞典实行多党制。主要有:①社会民主工党(Socialdemokratiska Arbetarpartiet),简称社民党。瑞典第一大政党。1889年成立。党员16万人。主张保持和发展福利制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②温和联合党(Moderata Samlingspartiet),亦称保守党,1904年成立。主张坚持私有制和为企业减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主张加入北约;③民党(Folkpartiet Liberalerna),亦称自由党,1934年成立。主张自由竞争和宽松的移民政策;④中央党(Centerpartiet),1913年成立,原名农民协会,1958年改为现名。代表农场主和家庭农户利益。反对加入欧盟和北约、反对中央集权,强调环保;⑤基督教民主党(Kristdemokratiska Partiet),1964年成立,原名基督教社会民主党,1996年改为现名。坚持基督教价值观、重视家庭;⑥左翼党(Vänsterpartiet),1917年成立。原名左翼党-共产党人,1990年改为现名。党员1.1万。要求缩短工时、重视妇女权利、反对加入欧盟;⑦环境党(Miljöpartiet de Gröna),1981年9月成立。强调环保,主张关闭核电站,反对加入欧元区。实行集体领导制。
经济:
瑞典经济发达。公共服务部门和社会保障比较完善,以高工资、高税收、高福利著称。瑞典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木材、造纸、电力、冶金、机械、电信、医药、食品加工等领域有一定特长。冶金、林业造纸、电力和机械制造是四大传统工业体系。瑞典的机械产品具有精密,耐用和工艺水平高的特点。滚珠轴承、冷冻设备等传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钢铁工业是历史悠久的工业部门之一。 化学工业是瑞典主要工业部门之一。在化学工业内部,尤以石油化学,石油精炼最为突出,塑料、化纤、药品和化肥也有较大发展。能源工业在瑞典经济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瑞典工业发达,能源密集企业居多,加上冬季漫长和交通线很长,是一个能源高消费国家,仅电力消耗每人年均达13万度左右。瑞典的农业和服务业也较为发达。瑞典经济主要依赖对外贸易,主张市场开放和自由贸易。典主要出口产品有:汽车及运输设备、机械和仪器、电子产品、木浆纸张、医药化工和钢铁及金属制品。瑞典进口货物的60%以上为制造业的部件和原材料,主要有:电子产品、机械和仪器、汽车和运输设备、食品、纺织品和鞋类等。货币名称瑞典克朗。国内生产总值28380亿克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4%,失业率5.4%(2007年2月)。
军事:
瑞典奉行军事不结盟政策。和平时期注重包括军事防务、民防、经济防务和心理防务的总体国防建设。国王为全国武装力量最高代表。三军总司令负责提出军事战略,领导部队训练,指挥全军作战。实行义务兵役制,18至24岁男子须服兵役,服役期为7.5至10个月,此后还要参加5次18至25天的预备役训练。2005年,瑞典现役军人27600人,预备役262000人,其中陆军预备役225000人,海军预备役20000人,空军预备役17000人。
外交:
瑞典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是奉行“和平时期军事不结盟,以求邻近地区发生战争时守中立”的外交政策。促进裁军、改善人权和改善环境也是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瑞典积极参与国际合作。1994年6月,瑞典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1995年1月1日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瑞典是欧洲委员会、北欧理事会、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员国。它认为合作即安全,邻近地区是自身的安全基础;还认为欧盟在欧洲安事务中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把对欧盟的关系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承认北约在欧安事务中的主导地位,视参与联合国事务为外交基石之一,主张发挥联合国作用,积极促进缓和与裁军。1950年5月9日,瑞典与中国建交。建交后,两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特别是近年来,两国的经贸关系发展很快。2006年1-12月,中瑞两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672,550万美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出口贸易额达327,795万美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27.2%,进口贸易额达34,755万美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10.4%。
文化教育:
瑞典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引领潮流的现代文化都极具世界影响力。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在全世界广为流传。阿巴、罗克塞特、爱斯基地等是世界级的爵士音乐团体。还有瑞典的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基本与国际潮流一致。以制作纪念碑闻名的20年代的雕塑家卡尔·米勒斯同样蜚声国外。瑞典实行9年一贯制义务免费教育。著名高校有斯德哥尔摩大学、乌普萨拉大学、隆德大学、皇家工学院、斯德哥尔摩商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