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的良好发展催生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的诞生

  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上个月在苏州刚刚落下帷幕,中国-中东欧高级别智库对话即将于12月中旬在北京登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好戏连台。

  应该说,苏州峰会是中国-中东欧合作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前三次峰会都发布了行动纲要,但主要是对上一年的活动进行回顾,并对来年的工作进行部署。苏州峰会首次发布5年合作规划,这也意味着中国-中东欧合作已经从一年一回顾发展成保持可持续性并具有中期合作规划的长远机制。

  中国-中东欧合作中期合作规划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明确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是中欧关系的一部分,致力于共同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规划指出:“16+1合作将与欧盟重大倡议和规划对接,有效促进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成立3年多以来,经过不断磨合,中东欧国家从观望、犹豫、猜测变成合作机制的坚定支持者。与此同时,随着合作领域的日益深入,也吸引了非该地区国家的关注。例如希腊、奥地利均派出观察员参加近年来的活动。合作机制启动初期,欧盟表现出对该机制的疑虑,更有声音指责是中国在分裂欧洲。中国政府一再表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是中欧关系的一部分,是对双边关系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为了表明诚意,中期规划中也明确邀请“欢迎欧盟领导人或其代表与会”。

  2、加强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在全球经济低迷、贸易并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仍保持良好势头。双方贸易规模连创新高,2014年突破600亿美元,中方自中东欧国家进口额比2010年增长77.4%,这说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不仅有高度的政治互信,也有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潜力。彼此间双向投资也稳步增加,中国企业赴中东欧国家投资兴业热情高涨,累计投资已经超过50亿美元。在贸易和投资已经创造良好氛围的情况下,基础设施项目的跟进则会为双方带来更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苏州峰会宣布,匈塞铁路将于年底前启动建设,并计划于2年内完工。与此同时,中方也表示出参与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到德国首都柏林的贯穿波罗的海国家及波兰的铁路建设的兴趣。中东欧国家的港口建设和改造也提上议事日程。除此之外,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马其顿两段高速公路以及首个使用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100亿美元专项贷款额度的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这些项目无疑对中国的优质产能走出去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深化金融合作。面对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良好发展的势头,原有的专项贷款等金融手段已无法满足要求。苏州峰会提出了“加快完善投融资合作框架,创新金融合作模式”的要求,以支持实体经济合作和优质合作项目,为16+1合作提供有力支撑。除了探讨充分发挥100亿美元专项贷款的作用之外,设立30亿美元投资基金和人民币中东欧合作基金、启动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二期等事宜也提上议事日程。此外,双方还将“研究探讨设立中国—中东欧国家金融公司的可能性”。金融领域的合作与创新将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李克强总理在乘坐高铁从苏州前往上海的路上对16国领导人表示:“3年来,‘16+1合作’好比一列高速列车,从华沙到布加勒斯特,从贝尔格莱德到苏州,不断加速。”这对智库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支持智库交流与合作中心建设”被写进了中期规划,“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建16+1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也被写进了苏州纲要。“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将在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高级别研讨会上揭幕,其诞生恰逢其时!

  (联系 陈新:chen-xin@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