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陈乐民同志因病逝世

作者:欧洲所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9-01-05 15:07:28

 

 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欧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知名学者,陈乐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7日1时2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依照陈乐民同志的生前愿望,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陈乐民同志的遗体已于2008年12月29 日上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陈乐民同志治丧办公室        

陈乐民生平简介

    陈乐民同志,1930年1月28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绍兴。1949年9月燕京大学法学院肄业,1950年9月中法大学法文系肄业,1952年9月清华大学外语系三年级结业,1953年9月北京大学西方语文学系毕业。1953年9月起至1971年任职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1971年至1981年任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1981年至1983年担任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1983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曾兼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法国研究会会长。1987年评为研究员,1994年退休,2006年推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陈乐民同志一生为人正直,襟怀坦白,素心人生,唯勤于学、精于学,思接千载,文贯中西,是中国欧洲研究领域和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中国欧洲学的开拓者,青年学者的良师益友。

    陈乐民同志幼习诗文书画,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青年时期曾先后就读于燕京、中法、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专修西方文化,文通英法,获得了广博的西学知识。其后,陈乐民同志长期在欧洲从事民间外交工作,亲历了新中国外交的起步与发展,为他从事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1983年,陈乐民同志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工作,致力于欧洲和国际问题的学术研究,对中国历史与哲学问题亦有著述。他文章逸发,醇深炳蔚,笔札精劲,自成一家,完美地将中西学融为一体,其浓厚的人文气息深为学界称道,被誉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学界“最具人文精神的学者”。陈乐民同志在担任欧洲研究所所长期间,积极鼓励青年研究人员在钻研政治经济的同时,努力提高文史哲的学术修养,他提倡“文史哲与国际问题研究相结合”,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欧洲学”的学术理念,逐步形成了具有创新精神的“欧洲学风”,对中国国际问题和欧洲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撰写的《“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欧洲文明的进程》、《西方外交思想史》等一系列专著成为“欧洲学”的代表性成果,至今影响广泛。

    陈乐民同志197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热爱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中努力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他怀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结。“望着欧洲,想着中国”是他事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他终生笔耕不辍的强大动力。即使在患有肾病需要透析且书写多有不便时,他仍坚持研究和写作。许多精品著述便是出自这样一位“病夫”笔下。

    陈乐民同志胸怀坦荡,在任欧洲所所长期间,坚持以德服众、以才用人、善于化解矛盾、提高凝聚力。陈乐民同志惜才爱贤,深情关切青年学者的成长。无论是在担任领导之时,还是在退休之后,都积极参与并亲自策划组织青年学者的学术研讨活动。虽陋室简居,清茶淡饭,然目及天涯,思涌如潮。人不分老少,学不问东西,皆以书为本、以文会友。这种无拘束的开放式的学术交流方式,极大地启发了青年学者的才智,深受青年们的欢迎,使他们在看似漫无边际的学术畅谈中迸发出一个个思想的火花,诞生了一项项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成果,成长为一批批学术机构或高校的学科领军人物。

    2008年12月27日是一个令中国欧洲学界同仁们倍感悲痛的日子,陈乐民同志带着事业未竟的遗憾,留下尚未完成的手稿走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失去了一位才华出众的学者,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事、好朋友、好导师。

    陈乐民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治学精神和丰富的学术成果;他刻苦读书、严谨治学、思域开阔、通今博古的人文学者的气质,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2008年12月29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网站: http://ies.cssn.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736 传真:(010)65125818 E-mail:gongzuo@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