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逝去的启蒙:怀念陈乐民先生

作者:范勇鹏 文章来源:七步斋——范勇鹏的博客 更新时间:2009-02-02 09:08:14

                                  

陈先生去世了。我是后来才知道的,那天在所里遇到了沈雁南老师,他表情凝重地告诉我这个消息。一个月前,沈老师说过一陈子我们一起去看望一下陈先生,那时他已经住院了,状态不太好。结果还未能成行,已人去楼空。

说起我和陈先生的交情,浅之又浅。几年前去他家中探望过一次,后来在所里见过两次,听过他一次课。此外都是神交了——他老人家是作者,我是读者。和陈先生交谈的数量可能还不及跟他夫人资老师多。

但是陈先生给我的印象,却是既厚且深。陈先生到哪里都会谈启蒙,我有幸跟他面对面交谈的两次无例外也是谈启蒙。学欧洲史出身的我,对启蒙时代并不陌生,但陈先生讲启蒙却令我如饮美酒,如坐春风。也许,讲什么内容并不那么重要,而是那样一张脸庞,那样一种声调,映衬着那样的人生阅历和人格操守,启蒙讲起来便格外的真实、格外的亲切。

在我从事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并没有很多机会与上上辈的大师们零距离接触,而我接触过的了了几位,却总是能给我以极大的启迪。也许这就是那一代学人的魅力。回想起来,对我影响最大的或许有四位:刘家和、陈乐民、何兆武、资中筠。我与他们交往都不算多,也就从每人那里学到了一两句话而已:在刘家和先生那里,我懂得了比较历史的魅力,古典时代的中国、欧洲、西亚、北非、埃及和印度,经刘先生几句指点便贯通了,一幅世界文明史的壮美画卷历历在目。何兆武先生那里我听到的也是启蒙,何先生的人与他的书风格不同,他戴着棒球帽,感性地仰起头,目视远方,似无睹物,慨叹道:“启蒙运动那代人很幸福……”。资中筠先生更加政治学,我从她那里听到的是美国的进步主义时代。生活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我时时处处都会想起她的话:“美国媒体和政府的良心使美国走出了那个时代”。而陈先生,我也只记得一句,就是许多人都记得的那句:“要启蒙,不要运动”。

其实,这世界的道理有时候只需要那么一句话点透。今天的学术论文(包括我自己的)变得越来越长、越尖端、越深奥,可是对人心的穿透力总也不如那样淡淡的一句话。

中国需要启蒙。每天报纸电视上的各种社会新闻,每次在网上发贴争论,每次看到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每天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都会让我更深地感到,这个社会需要启蒙。然而,可悲的是,中国的启蒙之路并不平坦。从19世纪末以来,一代代的启蒙者和伪启蒙者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喊与实践,然而启蒙始终未能扎下根来,只带来了接连不断的革命和运动。运动过去后,人还是原来的人,文化还是原来的文化。正因为此,顾准才痛感中国应该从理性主义转向经验主义,因为担心理性主义再给这个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可是今天的中国,还有谁屑于再谈启蒙。回顾历史,我们的启蒙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每想及此,陈先生的“要启蒙,不要运动”便跃然耳畔。

具有启蒙情怀的一代人渐渐的都将逝去了,但愿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人格没有一起离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转载敬请注明:转载自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网站: http://ies.cssn.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736 传真:(010)65125818 E-mail:gongzuo@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