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新逛
北京市城区的地盘近几年是越来越大,三环以外也变得那么繁华,到了四环都不见市郊的景象;但感觉上不但不那么辽阔,反而缩小了许多。以前到岳父家住的西郊机场总要近两个小时,如今半小时就到了。拉着客人在宽阔的四环路上飞奔的出租车司机一定个个心里都特爽快。
记得二环路刚修通的那会儿,有个逛新城的旅游项目,旅游车拉着游客绕着二环转,然后看看亚运村。这两年宽马路不那么新奇了,新盖的大楼也不怎么齐眼了,到是那小胡同的四合院一下吃香了,漂漂亮亮的三轮拉着游客满处地钻胡同也成了一景,不过这节目多是逗老外的,北京人是绝没有掺和的。
“五一”又要到了,各旅游公司都在策划着各种各样的旅游项目,北京人多在琢磨着到外地的什么地方游游,别瞎了这七天的长假;外地人又有不少盘算着怎么到北京玩玩。其实到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游出个好心情。单位里不知是哪位高人策划了个“漫步长安街”的活动,这主意不错,又省钱,又有情调,挺适合我们这样的钱包也是在天天的见涨点,但和先富起来的人们越差越远的阶层。
陈年地在北京住着,也天天看着北京的变化,但却很少细细地端详端详身边的景物,对京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感受远不及外地人那么强烈。就说这宽阔壮丽的长安街,也常匆匆路过,但曾几何时在这停下过脚步?迈出家门或单位门,不是骑车就是坐车,徒步长安街,真的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建国五十周年的庆典时,做为维护秩序,协助有关部门警戒的外围组织,在东单路口有幸亲眼看着一队队游行队伍向庄严的天安门走去,只叹无缘加入那激动人心的游行队伍。现在要和单位的老老小小一起漫步长安街,好浪漫的事。
从建国门出发,路北是社科院、光华长安大厦、国际饭店、交通部、妇联,路南是海关、中粮、恒基,都是很熟悉的建筑。去掉了房顶上的大广告,擦干净了墙上的尘土,个个都那么精神。这些个楼比起来,社科院的大楼是惨了点,但想当年,那可是了不得的。社科院大楼刚盖起来的时候,这四周可都是低矮的平房,虽只有十五层,却也显得威风八面,颇风光了几年。后来的这些楼漂亮是漂亮,可个个都是从盖出了个模样的那天起,就叫人说三道四,这个是“肚脐眼儿”,那个是“阴阳脸儿”,倒也不是什么贬义,只是反映出人们的眼光开始挑剔了。
来参加漫步长安街活动的人还真不少,出发的时候好几百号,可一上了改成漂亮的花砖并加宽了的步行道,就一点都找不到浩浩荡荡的感觉,越走越稀稀落落了。有人紧走着,想走个好名次;有人慢逛着,不时还留个影,都是潇洒走一回,各人有各人的潇洒。如果把目光停留在路边宽宽的绿化带上,不看那右边的滚滚车流,满可以闹中取静。如果想要歌唱,我更愿意抒情地唱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而不会豪迈地唱那“我们走在大路上”。
东单的路口需要经过街天桥,这是此行唯一的人行过街天桥。原来的窄桥前年五十周年大庆的时候就换成新的宽桥了,桥上的“银街”两字依然,街也依然,只是含银量已大大不足了。下桥就是名声在外的东方广场。庞大的建筑群,却感受不到雄壮,光亮的外表,也唤不起多少美感,它的东边是银街,西边是金街,或许能聚敛点金银。
金街的路口没有金街的标志,但有块大大的铜扁写着“王府井”挂在楼的中央。记得王府井整修后改成步行街,开街的时候挂这块大扁时还挺费了些周折,电视在直播,不知多少人手心捏出了汗。
再往前就是百年老店北京饭店了,三个连着的楼中最老的那座不知有没有百年了,新的老的现在都弄得干干净净。京城的五星级饭店各有千秋,可谁敢小视北京饭店呢?此时的感觉是老当益壮。
要把老和古连在一起,当然是再往前的红墙黄瓦。老墙是神圣不容侵犯的,于是路边的绿化带变窄了,但树大了。高大的白杨还没穿好春日的新装,只有低矮的树枝上挂了些叶子,象是穿了短裤的汉子。那一片片核桃大小的树叶只有些浅绿,叶子的背面发白,一阵风吹来,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白光,远看树是挺白的,或许它就因此叫白杨?松树的年龄一定是比杨树大的,只是身材小些,靠在步行道的外边照顾着步行道里面的小白杨。死扛着一片绿色耐过一冬的严寒,在干燥的春风中显得那样的疲倦。春天不是松树的世界,但我们不能不对它说声谢谢。
走到天安门前,视野立刻宽阔了,天安门城楼数百年巍然屹立,数十年面容依旧。小的时候还没有那首著名的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但每当来到天安门前,都会自然地想起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和《北京颂歌》。向城楼望去,看见城楼上兴致勃勃地游人,眼前浮现的是多少次巨人的挥手,耳边响起的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次站起来了”的震撼人心的声音。
向广场望去,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从建筑学上讲,这些建筑不一定是完美的,但神州大地能有可以和这里相提并论的建筑群吗?用现在的话说,天安门城楼曾经是最热的热点,那时人民大会堂是略输文采;如今的天安门除了十年一次的大庆还是热点外,其它时间只能算是旅游的一个热点吧,而每年三月人民大会堂的两会却风光无限。
在广场还有一个小的也许不能叫建筑的景观,那就是精美的护栏中间高高耸立的旗杆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国旗护栏周围是方方正正的一片草地,东西南北四个方面都有一条小路通向旗杆,把草地隔成一个“田”字。一个写在祖国心脏的田字,也是写在亿万人民心中的田字,怎不叫人想起自己可爱的家园,想起祖国的每一寸大好河山。每天五星红旗在国旗班的护卫下随着东方的太阳一同升起,所体现出的精神力量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再往前新华门的左右,红墙外玉兰和松树交错而立,长长的一行玉兰同时盛开的景象可算是京城玉兰之最,现在别处的玉兰有的还在开放,这里的花朵却荡然无存了,树枝上已长出了一寸来长的象芭蕉扇一样的小叶子;别处的迎春已经开落了,这里藏在松树后面的迎春因为少了点阳光,开得晚了些,仍在坚持着。在树丛中还穿插着象大手杖一样约两米高的黄铜棍子,在铜棍的弯钩下面挂着直径有一尺多的红灯笼,透着喜兴和祥和。
新华门里还是那块写着为人民服务的大屏风,门口的警卫穿着高筒长靴和象仪仗队一样的服装,笔挺地站在那,手里握着的还是那长长的步枪。现在的战争大概不会使用这种步枪了,但这是一种象征。历史是不能忘的,不能忘了打天下的小米加步枪。
前面的西单的文化广场又是另一番景色,地上的开阔给人以轻松,地下的热闹给人以快乐,这应该是北京人更经常涉足的地方。这里新栽了不少银杏树,豌豆大了小树叶均匀地布满了树枝,绿的那么可爱,只是叶子还太小,全树一根根有粗有细的树枝还清晰可见。近看,除了豌豆大的树叶还有象桑葚模样的东西,估计是花蕾吧。不过没见过银杏开花。文化广场西面是座基本盖好但还没有使用的大楼,透过明亮的大玻璃可以看到大楼的中心,比那用镜子作外装修的大楼看着亲切多了。真的是很高明的设计。
往西单大街里望去,是说不尽的繁华。与叫金街的王府井和叫银街的东单相比,西单不知该叫什么街?铂金?
就到民族文化宫了,又见路边的大白杨,但没有松树的陪伴,靠路边的是一行国槐。树还是灰不溜楸的,也是低矮的树枝上有了些小小的暗红色的嫩芽,米粒大小,排列成小梳子一般。这些国槐的年龄也该不小了吧。偶然可以看到新补栽的国槐,到底是年青有活力,新树上嫩芽已布满了树枝。
民族文化宫前的旗杆是我们行程的终点,站在旗杆下仔细端详民族文化宫,这座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四十年过去,并没显得过时。说不上它是什么民族特色,但又确实有着民族特色。民族剧院售票处的节目预报排列着好多民族歌舞的演出,不知道是不是每个演出都会唱那首“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应该是代表了各民族心声的好歌吧。
回头再看走过的路,没有一点劳累的感觉,只觉得意犹未尽。在中华大地上,长安街大概算不上最富丽堂皇,也算不上最幽雅秀丽,当然也不是满地黄金,但它毫无疑问地应该算是中华第一街,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它无疑是最神圣的街。这条古老的街道曾几百年没有多大的变化,在往后的几百年里预计也不会有更大的变化,而在这几十年中却经历了沧桑巨变。长安街的路北大概不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了,路南还略有点变化的余地,有幸做为长安街脱胎换骨的见证人,我自豪,我骄傲,为自己,为时代,为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