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联欢
“80后”这个词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接着看到了和我同龄的郑渊洁自称“50后”。说不清楚用“后”划分年代有多大的意义,更没感觉到和自己有什么关系。没想到“后”的发明却给所里今年的春节联欢会带来了新意。
每年春节前,所里总是要搞一个联欢,不怎么隆重,也不怎么热闹,不可能不搞,一般也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让人有什么期盼。今年筹办联欢的时候,按“70后”、“60后”、“50后”“30,40后”分别准备,各“后”预备了不用排练就可以现场表演的节目,提供了有本“后”故事的照片,几个“后”便在联欢会上小PK了一下。
“30,40后”的老将们宝刀不老,一首《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们从年青的时候唱到现在,那歌词好像更适合他们现在唱,就不知道为什么那个年代年轻人也唱这样的歌。《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声中,看到了他们当年的豪迈。他们的老照片老故事更是让我们品味到了那陌生中的新鲜。
我们“50后”为什么要唱《打靶归来》,是因为我们当中有四位曾经的军人,还是因为我们踏入社会的那个年代军事化味道很浓?或许我们应该唱唱样板戏。“50后”的经历似乎色彩比较浓重,从陕北的窑洞到大洋彼岸的寒舍,军营到香港回归盛典的会场。今天社会的舞台,似乎“50后”占据的席位暂时要多一点。
“60后”的诗朗诵让我很意外,十多位没有经过排练的人能朗诵的那么有感情,有激情,有水准,真是很不容易。很多年没有读过诗词,对诗朗诵也没有兴趣。也许是他们朗诵的诗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才让我们为之感动。“60后”的表演和故事让我感到了他们在即将担当更重担子前的压力和勇气。
“70后”的集体演唱的曲目像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一样,比较陌生。这种陌生什么时候能够消除?他们讲述着他们的生活,那些我们不了解的艰辛。“70后”最有杀伤力是他们的亲情牌。新婚夫妇亮相并深情地演唱《甜蜜蜜》,还有两位对着屏幕上婴儿照片讲述他们有了小宝宝后的喜悦和感悟。
记得刚步入社会的那个年代,把单位叫做革命大家庭,后来人们不常把“革命”挂在嘴边了,“革命大家庭”也听不到了。曾经的那个年代,家庭的革命气氛浓浓的,亲情淡淡的。如果一个单位亲情浓浓的会怎样?真的很期盼着能在一个有浓浓亲情的单位工作。
不同年代的“后”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有的豪迈,有的苦涩,有的曲折,有的厚重,而亲情的故事是大家共有的,也是永恒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工程中,我自己能最直接感受到的,也是最期盼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亲情。
联欢结束了,回味联欢会的议论也很快就要结束了,往年我没有期盼着下一年的联欢会,但今年,我好像有点惦记。就像对央视春晚,谈不上有什么期盼,但也免不了一点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