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红:监管“瘦身”能否重塑欧盟竞争力
自今年2月以来,欧盟委员会在监管“瘦身”方面动作频频,先后发布了三轮综合性简化监管提案,还针对共同农业政策执行、国防工业采购、化学品法规等提出了简化监管的专门提案。高标准严要求的监管体系历来是欧盟的特色乃至优势,此举能否在日益激烈且时间窗口紧迫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欧盟竞争力,值得关注。
2025年1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竞争力指南针”,并表示如果不抓紧时间转变思维并采取新方法,欧盟作为强大经济体、投资地和生产中心的未来将岌岌可危。
重振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长期以来,欧盟以高标准的监管体系著称,尤其在环境、数据和消费者保护等领域,其法规之复杂程度在全球首屈一指,不仅逐步成为欧盟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形式,也强化了其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主导地位。“布鲁塞尔效应”被公认为欧盟国际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依托。然而,凡事过犹不及,严监管必然加重企业的行政负担,而过度监管无疑会削弱产业的竞争活力。近年来欧盟的过度监管问题日益突出,此番大力简化监管既是对本土企业诉求的回应,也折射出欧盟对自身经济竞争力困境的焦虑。
近年来,新一轮产业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经济竞争异常激烈,严苛的监管体系对欧盟新兴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抑制效应逐步凸显,欧盟在绿色和数字经济领域推出的大量新监管立法进一步加重了其企业的行政负担,如今已到了严重拖累大多数企业扩张乃至生存的地步。欧洲投资银行2023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欧洲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认为过高的行政负担是其未来投资的核心障碍,复杂多样的监管性立法和耗时的审批与行政流程已显著削弱了欧洲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
基于此,欧委会在“竞争力指南针”中提出,虽然此前多年欧盟即提出要减轻企业行政负担,但是相关努力仅限于小范围细枝末节的改进,如今欧洲陷入竞争力危机,必须比以往更加严肃地对待且加大力度削减繁文缛节,确保监管适度、稳定和连贯,因此将简化监管体系作为重振竞争力的第一大横向措施。为此,欧委会提出到2029年底至少将境内所有企业的行政负担减少25%,至少将中小企业的行政负担减少35%。为切实推进相关举措,本届欧委会首次设置了“执行与简化委员”一职,专门负责协调委员会内部各总司之间有关简化监管和行政流程的工作,同时对欧盟既有法规进行筛查,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法规进行简化或整合。
汽车行业是欧盟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近年来面临成本负担加重等问题,欧盟表示必须果断采取行动排除发展障碍。图为位于德国埃姆登的汽车厂。
加大力度简化监管
在近期欧盟推出的多轮监管“瘦身”提案中,最受关注的措施包括调整《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和《企业可持续尽职调查指令》的实施,推动简化绿色金融与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监管要求,以及专门将中型成长型企业纳入简化监管范畴,等等。
《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于2023年1月正式生效,原计划根据企业规模与性质分三批启动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报告制度,第一批大型公共利益实体自2024财政年度起已开始强制性报告,但企业普遍反映数据采集与标准适应成本过高,而且相关技术准备远不充分。欧盟近期将非公共实体中的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强制性报告的起始时间延后两年,并放宽了部分披露要求。
《企业可持续尽职调查指令》于2024年7月正式生效,核心内容是要求企业建立并执行尽职尽责流程,对其母公司、子公司及供应链中的潜在人权和环境风险进行识别、预防、减缓和补救,并公开相关结果。考虑到该指令从发布起就遭到欧洲企业的强烈反对,近期欧盟延迟了成员国将其转化为本国立法并执行的期限,并且大幅缩减了适用范围,由此前的要求覆盖整个价值链调整为只针对“直接供应商”。
欧盟2023年10月启动碳边境调节机制的试运行,但是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申报系统复杂、数据采集困难且成本过高。欧盟内部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仅约10%的相关企业完成了申报任务。为此,欧盟近期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引入50吨年度最大货物进口量豁免、简化报表流程和延迟申报期限等。
长期以来,欧盟以员工人数是否超过249人作为衡量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分界线,大企业必须承担高得多的合规成本,导致中型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为回应这类企业要求减轻合规负担的呼声,欧盟近期引入一种新的企业类别,将员工人数在250至749人之间的企业界定为中型成长型企业,并规定此类企业可享受适用于中小企业的简化监管待遇,具体包括《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记录豁免、融资流程和产品数字申报流程简化等。
“药方”能见效吗
当前欧委会的确在监管“瘦身”的政策调整和执行上下了很大功夫。适度放松监管无疑有助于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进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根据欧委会的预测,若今年推出的多轮监管简化措施得以顺利落实,到2029年底将为境内企业节约将近375亿欧元的经常性支出。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欧委会简化监管还有另一层重要考虑,即对欧盟内部各界抗议其权力扩张做出回应。近年来,欧委会扩权趋势明显,特别是基于自身价值观在绿色和数字转型领域制定了大量繁复的监管措施,同时基于地缘政治思维出台了大量单边主义的对外经贸立法,引起了诸多成员国和产业部门的不满。在2024年6月欧盟峰会审议欧委会提交的《欧盟2024至2029年战略议程》的过程中,应多个成员国要求,议程的最终版本将强调辅助性原则(欧盟仅在成员国无法有效实现目标时介入,行动不超出必要范围)和相称性原则(欧盟行动手段应与目标相称,不过度干预)的内容放在了序言部分,旨在突出其重要性。这表明当前成员国对欧委会扩权十分警惕。此外,今年5月,德国总理默茨公开敦促欧委会取消《企业可持续尽职调查指令》,而非仅仅做出调整,可见欧委会的过度监管已引起部分成员国的强烈反弹。基于此,欧盟近期在简化监管的举措中多次强调,所有欧盟机构应严格遵循辅助性和相称性原则,做到“非必要不监管”。从这个意义上看,当前欧委会简化监管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迫对自身的扩权思维“开刀”,难免存在动力和执行力不足的问题。7月初,空客和阿斯麦等近50家欧洲企业联名呼吁欧委会暂缓实施《人工智能法案》的部分条款,认为该法案会削弱欧洲在人工智能开发和部署方面的全球竞争力,但是欧委会回应表示相关条款仍将如期实施。这表明,监管“瘦身”的最终裁量权仍掌握在欧委会手中。
简化监管和行政流程还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撑。欧委会表示将尽快推出“欧洲商业钱包”,旨在促进数字和人工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为企业在线办理各类手续提供便利。然而,考虑到当前欧洲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普及度较低等情况,“欧洲商业钱包”的建立和推广不会一蹴而就。
此外,当前这轮监管“瘦身”聚焦于欧委会,并未触及成员国层面的繁复监管体系以及成员国之间监管体系兼容性低的问题,因此其改善欧盟整体营商环境的成效难免会打折扣。
深化内部单一市场和填补劳动力缺口同样关键
制约欧盟竞争力的因素远不止过度监管,其他诸多“短板”也不容忽视,仅依靠简化监管尚不足以令欧盟摆脱竞争力困境。
首先,近年来欧洲单一市场深化趋于停滞,当前不仅制造业仍存在诸多非关税壁垒,服务业和数字市场一体化更是高度割裂,难以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支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制造业贸易壁垒相当于44%的关税税率,服务业贸易壁垒相当于100%的关税税率。在兼具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效应的数字经济领域,市场割裂的弊端更加突出。欧委会5月发布了“单一市场战略”,提出要消除成员国之间存在的十类最有害的制度与行政壁垒,但是根据以往经验,要在短期内破除这些顽固性壁垒绝非易事。
其次,当前欧盟不仅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的劳动人口减少的问题,高技能人才的储备也严重不足。虽然欧盟长期以来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与技术和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人才缺口。欧盟2021年发布的“数字罗盘计划”提出,到2030年在职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专家应达到2000万,然而到2023年底仅为979万,差距巨大。填补人才缺口要改革教育和就业培训体系,还要加大力度吸引境外的高科技人才,这需较长时间才能真正做到。
总之,当前欧委会正着力推进监管“瘦身”以改善营商环境进而提升经济竞争力。若其一系列政策调整得以切实执行,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行政负担,有助于恢复在欧企业的投资信心。不过,考虑到当前制约欧盟经济竞争力的因素远不止于过度监管,未来欧盟要真正走出竞争力困境,还需要在深化内部单一市场和填补劳动力缺口等关键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简介:孙彦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世界知识》2025年第16期。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