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红:欧盟贸易委员“上新”,中欧经贸关系走向何处

  2024年12月1日,由冯德莱恩任主席的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正式就职,任期五年。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快速演变,欧盟经济政策转向保护主义、干预主义及中欧贸易摩擦更趋频繁之际,新一届欧委会的对外经贸政策、特别是对华经贸政策走向备受关注。其中,颇为重要的贸易委员一职由来自斯洛伐克的塞夫柯维奇担任,他对中欧经贸关系的认知与举措将对至少未来五年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2024年12月3日,从中国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开出的第10万列中欧班列X8083次,顺利抵达德国杜伊斯堡。 

  对华贸易政策正式与“经济安全”挂钩 

  与上任欧盟贸易委员的职责有所不同,新任贸易委员塞夫柯维奇在负责贸易事务的同时还负责经济安全事务。这意味着,欧盟已正式将对外贸易政策与所谓“经济安全”捆绑:继续落实上届委员会2023年6月提出的《欧洲经济安全战略》的同时,对外贸易政策将成为其落实该战略的最重要政策工具之一。 

  《欧洲经济安全战略》是欧委会基于“去风险”理念提出的旨在确保欧盟“经济安全”的一项综合战略。该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欧盟内外经济政策的底层逻辑正在由“效率至上”转为“效率与安全并重”,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安全至上”。战略确认了欧盟面临的四类所谓“经济风险”,分别是供应链韧性和能源安全风险、关键基础设施的物理和网络安全风险、与技术安全和泄漏相关的风险以及将经济依赖“武器化”或经济胁迫的风险。基于此,欧盟设计了以提升、保护、合作这三条为主的“去风险”路径。“提升”指提高欧盟竞争力,加强欧洲经济韧性;“保护”指通过一系列防御性政策工具来维护“经济安全”;“合作”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供应链多元化。 

  《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基于冯德莱恩2023年3月底对华关系讲话中提出的“去风险”概念设计,诸多工具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中国,带有明确的加强对华竞争、降低对华依赖的意味。实际上,战略出台后,欧盟不仅更频繁、更严苛地对中国采用贸易防御工具,相关工具还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化趋势,即更多出于所谓的“政治和安全考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23年10月欧委会发起的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乘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该调查主要受到政治驱动,而非基于欧盟企业申诉。 

  不难预见,未来五年欧盟对华贸易政策将正式与“经济安全”挂钩。塞夫柯维奇本人在欧委会已工作约15年,曾负责欧盟的英国脱欧事务并在上届欧委会负责推进欧洲绿色协议,颇受冯德莱恩器重。冯德莱恩在新一届欧委会中安排他担任贸易与经济安全事务委员,可谓委以重任。在处理对华经贸关系上,冯德莱恩在给塞夫柯维奇的任命书中写道,“你将遵循‘去风险’而非‘脱钩’政策处理与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关系。为此,你将积极参与和中国的现有对话,确保双方保持互惠、平衡的经济关系,应对(中国)非市场政策与做法造成的溢出效应、市场扭曲以及有害的过剩产能问题,可以视需要使用自主性政策工具。”2024年11月,在欧洲议会举行的新一届欧委会听证会上,塞夫柯维奇明确表示中国是欧盟“最具挑战性的贸易伙伴”,并宣称将全力以赴打击中国的“过剩产能”。这一表态与上任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相比显然更为强硬,这意味着新一届欧委会将继续推进对华“去风险”,不仅会强化现有防御性经贸政策工具,而且不排除出台新的工具。 

  三方面强化对华经贸防御政策 

  结合《欧洲经济安全战略》的内容、近两年欧盟已采取的对华经贸举措以及新一届欧委会就职前后冯德莱恩和塞夫柯维奇的相关表态,预计欧盟将重点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强化对华经贸防御政策。 

  第一,欧盟将继续炒作所谓中国“过度补贴”与“产能过剩”问题,并且利用新生效的《外国补贴条例》等政策工具压缩在欧盟的中资企业经营空间,或借用贸易防御工具对中国向欧盟出口的新能源产品发起调查,以保护本土产业。根据欧盟中国商会2024年12月发布的《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2024/2025)》,自2023年7月《外国补贴条例》实施至2024年10月,欧盟基于该条例陆续针对中国企业发起了五项调查,涉及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行业以及机车和安全设备行业,其中三项调查已迫使中企退出合同竞标,另外两项正在进行中的调查也严重影响了中企的运营。此外,欧委会2024年4月再次发布所谓用于贸易救济调查的中国经济存在“严重扭曲”的报告,未来不排除会基于该报告的结论对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光伏和风电设备等新能源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并采取加征关税等措施。 

  第二,欧盟将继续遵循经济安全战略以应对技术泄露风险,效仿美国在尖端科技领域采取“小院高墙”的做法,进一步收紧对华技术转移。2023年10月,欧委会公布了一份包含十个领域的关键技术清单,认为需要防范这些关键技术落入竞争对手国家进而威胁欧盟的安全和利益,或被用于侵害人权。在这十个技术领域中,欧盟又确定了四个被认为极有可能带来技术安全和泄漏风险的最敏感领域,分别是先进半导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技术和生物技术。预计未来欧盟将基于这份清单加强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和双向投资审查。实际上,上届欧委会已经通过2024年1月发布的“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提出了《外资安全审查条例修订案》《对外投资白皮书》和《出口管制白皮书》,新一届欧委会将继续推进相关立法出台和政策落实,中欧科技与产业合作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 

  第三,欧盟将进一步降低对华关键原材料依赖。上届欧委会曾于2021和2022年先后发布两份战略性依赖调查报告,认为欧盟在一些关键原材料的进口方面对中国依赖度过高。此后,欧盟《关键原材料法》出台并于2024年4月生效。该法提出到2030年欧盟关键原材料消费量中至少有10%的提取、40%的加工和15%的回收要在本土进行,来自中国等单一第三方国家的比例不得超过总消费量的65%。新一届欧委会就职后即开始加快落实该法。2024年12月,欧委会通过创新基金发布资助可再生氢项目的招标指南,其中提及中国多达16次,并且明确规定投标项目中最多只能有25%的电解槽(电解槽的制造依赖多种关键原材料)来自中国。 

  经贸合作仍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 

  不难预见,未来中欧经贸合作会因欧方态度更趋保守而遇到更多阻力。特别是,在欧盟经营的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多挑战。根据欧盟中国商会发布的《中国企业在欧盟发展报告(2024/2025)》,被调研的中资企业普遍反馈,在欧经营的最大挑战是欧盟贸易壁垒加剧。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中欧双方并无根本的政治利益冲突,彼此已形成高度紧密的经济联系,利益融合深广,加之当前欧洲经济再次陷入低迷,欧盟推进对华“去风险”的空间有限。特别是,欧盟在经济领域与美国的利益分歧将长期存在,因此破坏中欧经贸合作大局并不符合欧方利益。近几年,美国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等诸多经济政策严重损害了欧洲的利益,欧洲政界与经济界对此颇有抱怨。此外,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或将大力发展油气产业进而压低国内能源价格,同时很可能对欧盟产品加征关税,这将进一步加剧欧美在经济领域的矛盾。基于此,虽然欧盟对待与中国经贸合作的态度趋于强硬,但是,视中国为重要经贸伙伴、保持与中国对话合作仍是其主流认知。 

  目前,中欧双方对于保持对话和加强务实合作拥有高度共识,未来只要保持各层级密切沟通,关注彼此重要关切,妥善管控竞争与分歧,双边经贸合作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贸合作仍将在中欧关系中发挥“压舱石”作用。在绿色领域,双方可依托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等机制充分探讨管理竞争与促进合作的新路径。中欧若能通过谈判就电动汽车贸易争端达成最终解决方案,将有望为双方在新能源领域逐步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关系打下良好基础。在数字领域,双方可依托中欧数字高层论坛和中欧数据跨境流动交流机制等渠道充分沟通,探索务实合作空间。在关键原材料领域,2023年12月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同意探讨建立中欧关键原材料预警机制,随着相关工作取得进展,双方有望逐步构建起稳定、互信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中欧是全面战略伙伴而非对手,中国始终认为,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保护主义没有前途,开放合作才是正道。 

  中国和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前11个月,中国与欧盟贸易总值为5.09万亿元,增长1.3%,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2.8%。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34万亿元,增长3.8%。2024年以来,中欧双方日均贸易额超20亿欧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欧贸易“黄金通道”。中欧之间已形成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相互交融、深度互嵌的格局。中国将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致力于为各国企业提供开放、包容、透明的营商环境。希望欧方恪守坚持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承诺,同中方共同维护中欧经贸合作大局。 

  作者简介:孙彦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世界知识》2025年第1期。已获得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