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化中欧文明互鉴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欧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中欧文明互鉴是历史的呼声,更是时代的需求。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对新时期的中欧文明互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双方在文明和文化层面的交流构建了清晰的线路图和任务书。 

  坚定文化自信为开展中欧文明互鉴明确前提 

  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7年,“文化自信”被正式写入党章。这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自觉、文化自觉到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飞跃和升华。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让“西方优越论”的论调曾一度流传然而,随着我国从区域大国逐渐迈向世界强国、经济大国,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也在逐步树立。“不已知者,焉能知人欲知人者,必先料己之短长”文明互鉴的前提必是自知而自信。 

  坚定走自己的路不动摇。从文化角度而言,欧洲的汉学研究可以追溯到16至18世纪彼时欧洲人便已对中国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充满兴趣。法国、波兰等多欧洲国家的皇家园林设计中都能发现中国元素的身影,这都曾是欧洲皇室引以为傲的“外国”设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汉学热也一度风靡欧洲,许多留学生希望学习汉语并到中国访学。从制度角度而言,中西体用之争已是老生常谈,但在涉欧交流中依然会被时常提起,有时甚至会被作为政治武器。然而历史实践证明,中国无法复制其他国家的老路,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化道路。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成就、脱贫扶贫的成功、科技创新能力的飞跃等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发展的最优解。中国不管是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特色,坚持自我永远是交流的第一步。 

  将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欧洲十分注重政治理论进行总结,在其一体化过程中涌现出无数的理论工具,比如欧洲一体化理论、国际关系的各种理论等,并引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应用。中国创造了无数奇迹,从改革开放到航空航天,从经济奇迹到攻坚脱贫,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需要被总结。但目前中国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崛起、改革开放等的理论化程度还有待提升,如何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让世界对此有更多了解,中国可以与欧洲就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激发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创新不仅要具有创新的意识,更需要拥有创新活力和能力。打造制度和平台通道,从上至下激发出文化创新的活力,比如推进中欧设计创新论坛、中欧文化产业论坛等机制性活动,为双方文化交流和创新发展提供平台。部分在欧洲的孔子学院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如设立“中国文化兴趣小组”来吸引更多喜欢中国文化的学生。中欧都拥有古老而灿烂的文明,如何用新视角、新手段、新技术重新打开古老文化的美是中欧都共同关切的问题。     

  “两个结合”为推进中欧文明互鉴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原则,第一次将我国传统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的一次极大丰富和拓展过程。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出无数灿烂而优秀的中华文化,在这个文明冲突和文化误解频现的时代下,中国文明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首要任务无疑是发掘和宣传好自身的优秀基因。 

  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前提。在漫长的西学东渐过程中,我国已经探索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多种方式将外来思想中国化,以此指导中国的革命道路。但“德先生和赛先生”没能将中国拉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资本主义也无法带中国赢得民主革命的胜利,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所趋。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其包容性,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快速与其他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呈现出中国特色。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一代代中国人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将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等思想延续下来,最终呈现出新时代的文化风貌在这一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根本前提。然而,西方某些国家却意图用“颜色革命”来抹黑中国,不惜通过其舆论优势制造负面言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坚持并宣传好中国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树立正面形象便是国际交流的方向之一。 

  另一方面,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并存是重点。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连续发展五千多年的文明,拥有灿烂而丰富的传统文化。历史需要传承,深入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是必要的,比如传统戏剧、非遗手工、古书古籍等。作为同样拥有古老文明的欧洲,中欧在传统文化的互相吸引上具有优势。但发展需要创新,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手段进行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新解读、新应用,以及与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合也十分重要例如,用实时互动字幕展示京剧台词和其英文翻译,大大促进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既要守正又要创新,中国文化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以此才能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对欧交往中,可以通过以汉学为主、传统文化为推手的方式进行交流,创新方式方法,以轻松的形式表现厚重的历史。     

  全球文明倡议为深化中欧互鉴提供平台 

  202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并列为三大倡议,引起世界各国有识之士与广大民众的强烈共鸣。全球文明倡议以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内涵,其初心就是实现人类文明互鉴,这无疑为中欧文明互鉴指明了方向 

  文明的多样性夯实了中欧文明互鉴的基础。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在推动文明互鉴的过程中,双方都应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避免文化霸权和单向度的文化输出,真正实现平等、互敬的文化交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是推动中欧文明互鉴的基础,在全球化时代,中欧文明互鉴不仅是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促进相互理解和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欧已经实现学术和教育的双向交流,而其中语言学习是重中之重。语言文化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欧洲一些非通用语国家在保护自身语言文字上做出许多努力,鼓励和支持双方民众学习对方语言,尊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文明多样性的途径之一。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中欧文明互鉴提供精神内涵。回溯中欧交流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一些价值是共通的,比如诚信言商、善良勤劳、契约精神等。在商业精神上,浙商已经在欧洲的商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遵信守诺的中国商人与严守契约精神的欧洲商人达成了默契。在环境理念上,欧洲近些年也在面临气候变化、能源紧缺等现象,环保和绿色更是现任欧盟委员会的优先议题,维护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欧共同的呼声,中欧在这些方面也有很大的互鉴空间。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中欧文明互鉴的必然选择。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推动中欧文明互鉴的关键途径。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欧人文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还能促进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需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展形象其实可以理解为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进行宣传。而中欧文化交流则要求欧洲的文化也要能被广大人民群众看到,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例如,中欧旅游交流目前正逐步恢复,直航开行数量回升,欧洲旅游市场和中国旅游市场都在对对方打开大门。而留学生互派也逐步恢复,越来越多的欧洲留学生愿意赴华进行学术交流。中欧人文交流合作的基础良好将成为中欧文明互鉴的助推器之一。     

  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年是中国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中欧关系关乎中欧人民福祉,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中欧关系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独立自主、相互尊重、互利合作。在此背景下,中欧文明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促进两大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还对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具有深远影响。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欧文明互鉴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家如何通过交流和合作实现和平共处,为解决国际冲突和促进世界和平提供了范例。 

  作者简介:陈思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校对:齐天骄 

  审核:刘作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