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研究所举办“欧洲思潮与欧美关系”学术研讨会

  20253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欧洲政治研究室和欧洲历史研究室承办的欧洲思潮与欧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就政治思潮及欧美关系等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 

  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欧美关系演变是国际格局调整的重要议题,思潮变化是欧美关系演变的深层反应,以思潮为切入点观察欧美关系,有利于把握欧美关系、国际格局乃至世界秩序的未来趋势。 

  会议第一单元由欧洲政治研究室主任贺之杲副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强教授对右翼和极右翼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欧美右翼民粹主义的异同与互动,并详细阐述了欧美右翼运动在行为上的异同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野教授对民粹主义政党进行类型化界定,详细分析了欧洲政党格局重组及其对欧美关系的影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认为欧美正处于绿潮退却的进程中,全球气候合作陷入结构性困境。在此背景下,中国可以采取更加明确的立场和谨慎务实的气候战略。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员副院长章永乐副教授认为应当区分学术概念和外交实践,在外交实践中用主权主义这一更中性的概念来分析欧美民粹主义运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李岩研究员分析了美国国内思潮变化,指出美国进入新一轮保守周期,美欧双方将渐行渐远,中欧关系存在合作契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梁展研究员从思想史和文学史视角剖析了18世纪东西方冲突的根源,指出新人文主义对古希腊文明的理想化重构、地理认知的科学化转向及文明等级论的确立,共同塑造了欧洲对东方的文化想象与地缘政治策略。 

  会议的第二单元由欧洲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孔元副研究员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林德山教授从历史维度分析了欧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困境,认为目前社会民主主义陷入了身份认同与政治共识的双重危机,未来将面临持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魏南枝研究员认为与美国的日趋极化不同,欧洲拥有完整的政治光谱。她指出2016年后欧美民族国家的围墙再起,实际上是政治自主性和社会权利逐渐被资本所吞噬的产物。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韵曦教授认为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在多重困境下失去方向,未来可能会加速衰落。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强舸教授认为特朗普主义不等于保守主义,但2016年以来,两种思潮经历了从结盟到合流的过程,已经成为塑造美国政治社会的强大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斐副教授梳理了英国自由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指出工党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挣扎,折射出站后工党共识政治价值体系的崩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马嘉鸿博士详细分析了以莎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BSW)为代表的德国左翼保守主义思想,认为这是国家发展型左翼在德国当代思想和政治中的体现 

  最后,冯仲平所长进行了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会议的发言与讨论,认为当下欧美关系遭遇挑战,强调与会者应通过探索欧美思潮的变化研判跨大西洋关系将往走向何方这一问题,欧美关系的变化需要学者们持续挖掘和研究。    

  撰稿:高伊帆 

  校对:齐天骄 

  审核:赵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