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数字化与中欧关系”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410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中欧数字、绿色伙伴关系研究”支持的学术研讨会“绿色转型、数字化与中欧关系”在欧洲所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山东大学、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欧洲所国际关系研究室曹慧副研究员主持,欧洲所所长冯仲平研究员致辞。冯仲平研究员首先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指出欧洲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的旗手,但近年来的逆全球化和右翼民粹主义势力上升为欧洲绿色转型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欧洲外部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都不利于欧洲的绿色转型,也不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其次,绿党是2019年欧洲议会选举中的最大受益者,但在今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势力快速崛起,标志着欧洲政治风向的变化。再次,从长远来看,绿色转型和数字化是欧洲提高自身经济竞争力最重要的两个抓手。最后,在中欧关系方面,虽然欧洲的地位可能有所下降,但是欧洲对中国的重要性在上升。曹慧副研究员就会议背景做简要介绍,指出绿色转型和数字化涉及每一个国家,需要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下认真思考布局,在合作中发展经济;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跨学科、跨机构、立足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上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和观点。 

  研讨会第一单元聚焦于绿色转型,由曹慧副研究员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蓝庆新教授围绕绿色“一带一路”主题进行报告。他介绍了绿色“一带一路”的背景,认为高质量的数字“一带一路”建设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未来十年的发展重点;绿色“一带一路”紧紧抓住了国际上的重要矛盾,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国际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就是绿色化的“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的推广过程中,需要强调中国的绿色发展,把绿色的经验和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北京师范大学财经处处长、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蔡宏波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企业迁移的减排效应”,针对“企业的迁移对减排有没有影响”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他提出了三个命题:一是地区间环境标准和市场竞争的差异,企业迁移会导致污染排放水平的改变;二是迁往环境规制比较低的地区的企业相较其他地区企业在环保方面表现更差,体现为污染天堂假说;三是企业迁移有利于实现技术升级,降低污染排放,迁往高环境规制地区的企业技术升级效应更明显,体现为波特假说。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通过实证研究,蔡宏波教授发现企业迁移会显著降低污染排放,并指出环境规制不能受企业类型的影响,需要鼓励污染型企业退城进园,加大企业的科研投资力度,促进绿色减排。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副主任陈丹研究员报告的主题为“我国能源转型进展和省市创新模式”,指出中国的能源结构在持续向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但是全国的整体碳达峰进程中区域的差异化非常大,其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但并没有对该地区的能源转型进程起到较大的助益作用;目前,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实现东西部协同,需要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发挥绿色低碳的低成本优势;同时,能源转型中需要注意公正性的问题,中央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通过东西协同来加速能源转型。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副主任冯永晟研究员围绕“中国新能源发展与挑战”展开分析,指出中国国内能源转型路径受到来自欧盟绿色贸易壁垒的掣肘,影响中国出口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成本的最主要因素是碳排放量的核算。中国的能源转型政策是长期的,定位于协调推进能源结构转型,而非单纯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根本目标是调整能源结构,即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替代。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肖志敏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碳中和背景下全球气候风险治理和投资趋势”,从资本市场的视角对气候问题展开分析,将气候变化对经济带来的损失或者不确定性定义为气候风险;资本市场关于气候主题的可交易金融产品为碳排放和碳配额,通过资本市场手段来为自然灾害筹资的金融工具为灾难债券。目前,中国正积极从解决气候问题的视角去配置相关的气候产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研究室副主任张小溪研究员介绍了“异质性环境规制对绿色转型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和异质性分析,认为服务政策的制定与行政的复杂性与补贴激励和约束性有关,指出中国可以在逐步探索中走上公共政策和市场激励相结合的绿色转型发展道路。 

  研讨会第二单元“数字化与气候治理 (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赵江林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张磊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应成为独立的国家战略”,认为中国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探讨大多基于安全视角,基本上没有独立的国家战略;深度学习对内容生成和知识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充分利用高维非结构化数据,解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生产难题,从而产生迁移学习效应;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瓶颈是算力。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教授就欧盟产业体系绿色化转型政策的逻辑、影响与启示进行发言,指出在气候变化领域欧盟的定位是重要的参与者,并且在未来将转变为一个清洁、资源高效和有竞争力的主体,推动全球碳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在产业体系的转型中,欧盟将绿色化与数字化相结合,以标准体系为基础,数字化为工具;从国际上看,围绕中欧投资的对话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需要防止外部冲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介绍了“产业变革视角下的数字经济发展”,指出数字经济为一种广义的数字技术集群,由数字技术驱动,人才是数字经济争夺的关键;目前,我国的数字经济自主融资能力不强,基本对策是“引进一体化和自主研发”,强调人才和资本;数字经济的崛起是创新创业里的风投,风投规模虽然不大,但决定了技术的走向。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韩晶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双碳战略与未来之路”,指出制度革新、制度变革在几十年来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下一步增长的动力在于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目前,中国以化石原料和以公路运输为主的体系没有改变,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引导产业结构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加强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局面需要加强重点合作,如中欧合作、金砖合作。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昕蕾教授就“欧盟绿色化与数字化双重转型中的能源正义思考”进行发言,认为能源正义内嵌在绿色化转型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强调转型中应尽量使低收入家庭、贫困群体不被过度剥削,而数字鸿沟的问题也应考虑到数字转型和能源正义;公正转型有三大支柱,即公正转型基金、InvestEU公正转型计划和公共部门贷款基金,欧盟能源正义保障政策在技术和规范等方面需要继续加强。    

  研讨会第三单元“数字化与气候治理 (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政治室傅聪副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谋研究员就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公正转型问题进行报告,认为公正和公平转型包括能源、社会经济、劳动力等方面的转型;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公正转型长期关注劳动力转型;人为引起的气候与环境变化以及相应的治理进程导致的行业性萎缩、工作机会损失乃至地区经济发展困境,需要通过综合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措施,包括转型规划、社会保障、投资和教育培训等,帮助相关人群和地区实现有尊严的高质量转型,在气候与环境治理进程中以最低社会福利损失实现人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杜雯翠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能源市场分割与县域碳减排”,指出现有研究更多从能源的需求侧角度出发,而从供给角度研究实现“双碳”的文献较少;研究发现,在增速比较低的区域,市场分割对于碳排强度的加重更加明显,边界的县域市场分割对于碳排强度的影响更加明显;只要存在行政边界,就一定存在分割的问题。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慧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经济安全还是绿色转型:‘去风险’背景下欧盟清洁能源供应链调整的困境与限度”,指出“去风险”对于欧盟而言是加强欧盟产业竞争力、减少对中国依赖的重要手段,很大程度上也是提高自身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主导地位非常重要的目标;清洁能源供应因为具有连带性,且对于欧盟推动“欧洲绿色协议”具有直接的协同效应,所以“去风险”占据核心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廖茂林副研究员围绕“双碳背景下中国清洁能源目标差异再分析”进行发言,指出中国清洁能源的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提高能效、降低能耗,通过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能源结构;在政策方面,要进一步深化清洁能源预测和研究,加大系统政策实施力度,推进清洁能源转型,构建一个以清洁能源发展目标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欧洲研究中心赖雪仪副教授介绍了“中国—丹麦风电合作的落地现况及扩展可能性”,认为中国和丹麦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相对较晚,从2008年起双方的合作多是以清洁能源为基础,基于绿色技术的大框架;目前已有很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其中;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推广PPP模式,并重视企业的自发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副主任韩萌博士对会议进行总结,指出在绿色和气候治理方面,中欧在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上有很多契合点;在数字化方面,中欧数字合作的宽度和深度几年来也在不断拓展;全球数字和绿色转型任重道远,不仅中国面临自身的政策、制度、市场以及技术发展障碍,而且现在国际地缘政治形势的复杂化,包括中美博弈的加剧、中欧经贸问题的政治化倾向,加之中欧在合作理念和规则制定上的分歧,都给双方的绿色和数字互信和合作产生直接影响。本次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发言对于我们开展相关研究,在当前国内外挑战加剧背景下,推动中欧合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撰稿:姜昊 

  校对:齐天骄 

  审核:赵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