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研究所举办“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现状与展望”研讨会

  5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举办“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会议现场 

  冯仲平所长在致辞中指出,跨学科交流是开展高质量学术研究的有效途径,跨研究室是实现跨学科交流的第一步。欧洲所组织研究室月度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为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展示其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一个平台,并以此推动欧洲所研究队伍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中东欧研究室副主任鞠维伟主持会议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和内容。鞠维伟、贾瑞霞、马骏驰、韩萌、陈思杨、贺之杲从区域与国别两个维度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相关议题作发言。 

  鞠维伟从中东欧区域的角度总结了乌克兰危机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现状与挑战,并以匈牙利、波兰和塞尔维亚为案例,阐释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成果与问题。他指出,多边+双边的合作形式依然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基石,虽有阻力,但中东欧地区仍然是中欧关系的重要部分。 

  贾瑞霞分享了中国和罗马尼亚关系的态势,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她以罗马尼亚国内政治领导人和政治格局的变化为抓手,探讨了频繁的国内政治变动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她认为,中罗在抗疫、经贸合作、文化交流方面的成果可圈可点,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需要密切跟踪2024年新政府的对华政策。 

  马骏驰关注了中国与匈牙利的关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双边合作的成果。他指出,匈牙利总体而言对华态度友好,是中东欧国家中中国投资落地项目最多的国家。然而,匈牙利面临的内部挑战和外部压力不可忽视。 

  韩萌聚焦中国与希腊关系,以翔实的数据为支撑,梳理了2019年希腊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后双边关系发展的进程。他指出,中希政治互信不断升级,开辟了跨区域合作的新路径;双边经贸合作前景光明;古老文明互学互鉴,中希人文交流进一步走实走深。总体而言,双边关系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陈思杨从历史、现状、挑战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波兰的关系。从历史阶段看,中波关系正处于曲折发展期,中波从多边合作为主导的模式重新回归双边合作轨道;双边经济合作意愿较强,但贸易逆差不断加大,市场潜力依然有待挖掘。她指出,虽然面临诸如波兰社会对华认知负面等挑战,但中波关系发展的动力大于阻力。 

  贺之杲以宏观视角描述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差异化图景。他首先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特征、性质、内容做了总结,其次从合作层次、合作领域、合作水平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差异化的表现,最后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分析了原因。 

  与会学者积极参与互动讨论,围绕乌克兰危机中中东欧国家的角色、中东欧国家对华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是欧洲研究所举办的第五场欧洲研究月度轮值研讨会,由中东欧研究室承办。     

  撰稿:陈思杨 

  校对:齐天骄 

  审核:冯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