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关系五十年回顾与展望:当前西班牙形势及中西合作”专题研讨会纪要

  2022年12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西班牙研究中心欧洲研究所举办线上专题研讨会:中西关系五十年回顾与展望:当前西班牙形势及中西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国内高校和智库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与会代表围绕着“中欧、中拉关系中的西班牙”、“中西人文交流与合作“中西合作的历史与未来前景”等专题发表看法。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陈新研究员开幕主持。 

  中国前驻西班牙特命全权大使邱小琪应邀参会并为会议开幕致辞。邱大使在致辞中提到,2023年将迎来中国与西班牙两国建交五十周年,回顾和展望中西关系发展历程,很有意义。在将近半个世纪中,中西关系在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百年大变局中经受住了考验,始终能够保持健康稳定发展,这其中有几大因素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一,中西两国高层保持密切交往、政治互信不断增强。2022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G20巴厘岛峰会期间亲切会晤,双方表达了继续深化两国关系的美好愿望;第二,中西两国秉持了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建交初心,坚实走不同文化、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友好相处的正确道路;第三,中西两国在世界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班牙在发展中欧关系、中拉关系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和国际治理中的作用不断上升。未来中西两国应在事关本国核心利益等问题上进一步加强沟通、相互支持;第四,中西经贸合作成效显著,中国是西班牙在欧盟外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和第八大出口目的地国家。未来中西两国应加快拓展在经贸领域中的务实合作,推动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往来。 

  中西两国都是世界文化大国和文明古国,促进人文交流必将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我们期待,以2023年中西两国建交五十周年为新契机,开展好文化与旅游年等各项活动,推动中西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跃上新台阶。  

  在开幕致辞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崔建民重点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非实体研究中心的基本架构和学术价值。多年来,这些非实体研究中心采用灵活研究机制,打破院所、各研究室的设置限制,有组织地协调全国科研院所、全院各研究所、智库中心开展学术交流,推动了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学术合作。院级西班牙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推动我院与全国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努力构建中国的西班牙“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希望以此为基础,再接再厉,为深化中西各领域合作积极咨政建言,以期成为院级非实体研究中心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合作典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在开幕致辞中强调2022欧洲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无疑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乌克兰危机凸显了欧洲的安全困境,冷战后北约主导的欧洲安全格局及其不断东扩,加剧了俄欧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俄、乌两国的军事冲突实际上是俄罗斯和欧美安全主导权之争的升级,欧洲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当前能源价格高企,经济陷入衰退。西班牙是欧盟成员国之一,在这场危机中难以独善其身。近期中欧、中西高层互动频繁,欧盟重视捍卫自身利益和倡导欧洲战略自主,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将为包括西班牙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望迈上新台阶。 

  在第一单元,学者们围绕着“中欧、中拉关系中的西班牙”展开讨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研究员分析了新形势下西班牙在欧洲安全格局中的角色作用。他认为,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西班牙地处地中海和大西洋交汇处,面向大西洋,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凸显了西班牙在欧洲安全框架中的重要性。西班牙是2022年北约峰会主办国,俄乌冲突持续不断,欧洲安全和防务面临新挑战等等,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意味着未来西班牙将在欧洲安全和防务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林华副研究员关注西班牙拉丁美洲的关系问题。她认为,西班牙实现民主转型以来对拉美地区推行了积极务实的政策:一方面强化伊比利亚美洲共同体概念;另一方面始终在欧盟和拉美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动欧盟与拉美国家关系的发展。自欧债危机以来,西班牙对拉美地区投资大幅下降,外交重心也向欧盟转移,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重视对西班牙拉美政策和西拉关系问题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韩晗老师从西班牙视角下看中拉关系。从历史、文化、制度和地区四大因素分析西班牙对中拉关系的关注程度。一方面,西班牙希望提升和增强其在欧盟与拉美关系、欧盟与亚洲关系的特殊作用,同时也希望在中拉关系快速发展形势下,谋求外交领域的新突破和新发展;另一方面,西班牙也为中拉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西方视角下对中方的不实言论、东西方文化难以弥合的差异性等。 

  环保问题是国际合作中的重点关注议题北京语言大学的郑青青、陈嘉蕾两位老师分析了中国与西班牙环保合作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在宏观层面,中西两国的环境治理方向有异也有同,差异在于两国当下聚焦的环保问题有所不同,西班牙首先关注水资源的匮乏问题,中国则更多聚焦于环境污染问题;共同点在于中西两国环保目标相同,即采取积极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提效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机遇与挑战是环保问题这把“双刃剑”的两面,中西两国应当充分利用环保理念的一致、国际平台的支持等机遇,同时应对地理距离、国情差异等多重挑战,以期在环保合作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锐从西班牙智库视角出发,讨论了大国竞争中的中国角色与西班牙中国关系。西班牙各大智库重视中国相关议题,并普遍认为当今世界“东升西降”的态势日趋强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国家全球影响力整体优于其他地区。后全球化时代,大国竞争会更加趋向于软实力的竞争。俄乌冲突爆发后,相较于美国,欧洲对华政策仍然具有相对包容性。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之一,西班牙坚持欧洲主义立场,同时对华的认知和期待也在发生变化。以西班牙为代表的南欧视角,为中欧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迪和观点。 

  讨论会的第二单元重点主要探讨中西人文交流与合作。复旦大学西班牙语系主任程弋洋教授从中国图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翻译、出版情况入手,分析西班牙在中拉文化交流中发挥的第三方作用。文化先行,教育、政治、经济紧随其后,在“泛西班牙主义”历史情怀和意识形态的指引下,西语国家形成了一个一定意义上的共同文化市场。与对文化教育产业投入不足的拉丁美洲相比,西班牙拥有完善的汉语教学体系以及对中国文化怀抱情感和审美认同的学院派专家、学者,这保证了中国图书在西语世界的翻译事业能够百花齐放,薪火相传。 

  大连外国语大学欧语学院院长黎妮副教授则围绕国际化背景下国内高校西班牙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首先,国内西班牙语教学的国际化程度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比如从人才派出到人才引进,从各自为营到协同教研;其次要考虑学生的综合发展来指定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最后要认识到师资层面的瓶颈,既需要具有丰富语言教学经验的老师,又要吸纳具有跨学科教学和研究能力的老师,为教学工作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中文教育在西班牙的发展同样受到关注。上海外国语大学陈旦娜副教授从中西关系视角、中文教学视角以及孔子学院视角出发,探究了西班牙中文教育“融入式发展”路径,认为西班牙虽然支持多语言教育,但是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价值取向,且本土中文教育面临师资困境,这都导致其中文教育“融入式发展”程度有待提高。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必须要深入推进西班牙的中文教育,要树立“对等意识”,探索融入发展的模式,要有当地教学体制的保障、本土教师的供应、本土教材的助力以及官方考试的认证,这样才能形成了良性的闭环。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西班牙文系陈豪老师以《中国知网》与《西班牙Dialnet为例,对西班牙汉语教学研究进行分析与展望。他提出,国内对于西班牙的汉语教学研究主要以西班牙汉语教学的状况分析、教学方法及对策、学生学习的偏好分析等现象性分析为主,主要通过西班牙汉语教学硬件设施、软件配套等进行研究。而西班牙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涉及面更广。此外,西班牙相关问题研究人员学科背景更为丰富,未来中西在这一学术领域跨学科层面的交流合作有较大潜力。 

  四川外国语大学文慧老师在会上探讨了新文科视域下西语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规划、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几点启示。她认为,新文科不仅是西语和其他专业的结合,更是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比如,研究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实际上属于语言学路径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始终是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能找到很多契合点。西语国家的实践经历为我国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应重视语言的实用性,在实行国际化语言教育的同时警惕文化渗透等。 

  在这一单元的最后,华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王鑫老师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西班牙广告影像与跨文化传播情况,他认为主要有以下特点:西班牙广告影像注重创意的新颖、语境的亲切,在整体细节处理以及叙述方式上较为温情,以此来加大传播影响,这些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下午场的讨论围绕“中西合作的历史与未来前景”展开。中国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赵振江教授回顾了几十年来与西班牙语言、文化、翻译、中西交流等重要交流场景。他提出,国与国之间的政治互信、经济互补、文化包容,其基础在民心,而民心相通的前提是相互了解和信任。随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中国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也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外文化交流正在迎接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我们要力争做好每一件具体的事,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意语系副主任于施洋老师对中西交流如何打破“黑传说”,共建新话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中国与西班牙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世界一体化进程做出了很多实质性的贡献。然而,两国都曾面临竞争对手发动的舆论战争,输掉了军事和工商业上的对抗,基于这样的历史关联,借助建交五十周年的契机,中西两国更紧密地携起手来,探究近代启蒙背后的权利意志,在五百年不断善变的全球化过程当中善于斗争,共享荣光。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副教授丁波文分析了新世纪以来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共产党发展态势。她概述了几个特点:西欧共产党具有地域范围虽广,但在东欧剧变后规模普遍缩减;斗争精神顽强,善于党派理论层面的反思和调整;整体采取的是“弱度抗争”;注重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注重民主、清廉;重视区域和次区域内部的合作;重视中国视野的引入。总体而言,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共产党发展前景严峻,但一直都在做有益的探索。在未来他们仍然会在螺旋式的发展轨迹中谋求重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魏京翔老师梳理了中国与西班牙在历史长河中相遇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来自东方的美好传说”、“马尼拉大帆船”、“16世纪欧洲的中国文化热”以及“西班牙名字的由来”。他总结认为,历史底蕴深厚的中西关系是两国在未来持续友好发展的坚实基础,未来两国友谊一定能够结出更大的硕果。 

  西安外国语大学段志灵老师着眼于古代文化,在会上谈到中国古代女性诗人在西班牙的译介。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女性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女性视角无疑是镶嵌于其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其中李清照的作品深受西班牙翻译家的青睐,其次为朱淑真等。但总体来看,中国古代女性诗人及其作品在西班牙的译介较为扁平化,仅仅集中于诗人生平以及诗词的翻译,没有对所涉及的社会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的王小曼老师则关注西班牙“98一代”文学,探究了其在中西传播的矛盾境遇。“98一代”文学在西班牙的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在中国的传播却陷入矛盾境遇,原因主要应归咎于中西意识形态差异、翻译方式局限以及后续经典化的中断。对此她提出两比较有价值的传播路径,一是依托文化层面交流,如利用塞万提斯学院、增加校际合作等;二是聚焦文学层面交流,注重文学多模态以及复译方式的改变。 

  四川外国语大学靳晞彤老师分析了近一年来中国与西班牙的交流与合作。她认为中国在西班牙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元素从科技、通信、电商,文化生活等领域进入,渗透在西班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西班牙文系王珑兴老师以本世纪两次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为时间节点,研究了从2003年非典疫情到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西班牙主流报刊上的中国形象变迁。他从地缘视角、疫情视角以及中国形象视角入手,重点分析疫情期间西班牙主流媒体对中国形象构建的全景。从纵向来看,2020年西班牙报道的基调2003年更为正面;从横向来看,西班牙各媒体中的中国形象色彩各异,总体来说是中性偏积极;西班牙媒体的新闻来源选择具有倾向性,更关注经贸的互利合作。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晨光,他详细梳理了西班牙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的涉华古籍文献(1490-2022),认为西班牙国家数字图书馆中的涉华古籍文献是中西友好的历史佐证,可以为相关的学科提供宝贵的史料素材和一手的文献,扩展研究的视野、范畴和格局;馆中涉华古籍文献构建了中国形象在海外展现、塑造、沿革善变的历史进程和经验;西班牙国家数字图书馆在筹备建设和推广使用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能为我国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等相关领域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次会议单元讨论环节,主持人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研究员张敏、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展鹏教授、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华教授。张敏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今天的会议在高水平致辞中开幕,三个主题发言环节内容丰富、讨论热烈,努力为国内西班牙研究界提供一场学术盛宴。为迎接2023年中国与西班牙建交五十周年,本次会议在以下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第一,努力搭建了国内以西班牙语言为基础的西班牙国别研究平台;第二,致力于加强政府、高校、智库、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第三,从外交政策、人文交流、中西务实合作等多个维度展望中西两国美好合作愿景。感谢各位学者的踊跃参与,让我们共同期待:以2023年中西建交五十年为新契机推动中西人文交流和学术研究迈上新台阶 

  供稿:曾钰稼 

  审校:张敏 

  审核:冯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