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西班牙研究中心举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构建中欧(西班牙)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体”专题研讨会

   202112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西班牙研究中心举行线上专题研讨会:“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构建中欧(西班牙)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体”,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发改委、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中山大学等国内高校和智库专家学者十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与会代表围绕着“中欧对真正的多边主义的认识”、“从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看中欧绿色发展合作”、“中欧(西班牙)关系前景展望”专题发表看法。 

 

  在开幕致辞环节,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表示,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学界对欧洲(欧盟)层面上综合性、整体性问题研究关注较多。相比之下,亚洲的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明显不及欧盟,因此对亚洲单个国家,如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别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明显要高于对亚洲整体性问题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十分重视国别问题研究,尤其是近年来,除了对欧盟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外,重视并加强了对欧洲次区域与国别问题的研究。从国别形势透视欧洲,使得我们的研究更细致、更全面。这些年中国社科院西班牙研究中心做了很多工作,推进国家的西班牙问题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副所长田德文主持了开幕环节。他表示,西班牙研究中心是欧洲研究所的一个重要学术平台。我国积极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对外交往中坚持开放性、包容性等原则。中国和西班牙关系中欧关系中一支稳定、务实、积极的合作力量。当前中欧(西班牙)关系处于变化与调整中,本次会上期待各位从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理论视角,探讨中欧合作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相互启发,有所收获。 

  在第一单元,学者们围绕着“什么真正的多边主义展开讨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崔洪建研究员认为,多边主义是中欧合作的一项政治共识。中欧对真正的多边主义的内涵认识不尽相同,中国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欧洲则更多提倡建立在规则基础之上的多边合作。因此,中欧在不同领域的合作既有分歧也有共识,推行和坚持多边主义将有助于实现中欧合作的互利共赢。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展鹏教授指出,英国虽已脱欧,但其对外政策仍对中欧践行多边主义产生影响。总体而言,中国和欧盟、中国和英国对于多边主义的共识还是基于主权原则上的国家间的关系,包括相对开放的世界经济,包容的、有规则约束的多边主义。因此,未来在科技创新、数字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中英(欧)在践行多边主义方面具有合作空间和较大潜力 

  同济大学郑春荣教授提出,德国作为欧盟的“领头羊”,在欧盟对外政策制定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欧盟与德国都强调基于规则的多边主义,包括人权、可持续发展、国际法。中欧双方对多边主义的认识既有共同点、也有分歧,如中欧对多边主义的原则、目标等认知上存有差异。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强调“志同道合”的价值同盟,因此中美欧三边关系也在欧洲的多边主义认知范围内  

  清华大学史志钦教授基于中国视角分析了多边主义。他认为,中国主张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多边主义,实现包容、平等、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全球治理的有益补充,体现了平等、全面、普惠、包容的原则。中国践行多边主义,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将有利于多边主义真正有效地运转。 

  商务部合作院欧洲所所长姚铃多边贸易体系角度,谈了对中欧经贸合作中多边主义的理解。她认为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到双边合作的深度,一是欧盟对华关系转向以价值观优先的考量;二是欧盟与美国具有协调处理对华关系的倾向,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中欧在多边领域开展合作的互信水平。后疫情时代,数字和绿色两大领域是中欧经贸合作的着力点。 

  讨论会的第二单元重点谈从格拉斯哥气候变化大会看中欧绿色发展合作”。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陈迎研究员认为,格拉斯哥会议使得国际碳中和共识变得更清晰。中欧未来绿色合作前景广阔,既有可以共同合作的领域,也有类似碳关税这样的“雷区”,双方通过加强沟通、推进合作研究,消除潜在冲突是非常必要的。 

  发改委能源刘小丽研究员认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在能源转型需要关注几个问题:节能提效仍是我国调整能源转型的一个首选项;我国应加速减少石油消费;转型期间要平衡好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于国情,我们应该加快减碳技术的研发,更高效地利用我们的煤炭资源。欧洲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欧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湖北经济学院孙永平教授分析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他认为,欧盟提出CBAM的内在逻辑在于维护欧盟全球气候领导力、转移自身面临的产业压力、解决欧盟碳市场风险问题以及有效衔接欧盟的核心减排制度(ETS)。CBAM最终目标是环境效应而不是为了简单追求成本趋同,中国应该积极应对。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谈到,中欧作为气候变化领域十分重要的两大博弈方,开展了许多相关领域的技术合作,确立了高层级的绿色伙伴合作关系。同时,欧方和中国的很多产业差距和竞争确实存在,在大的气候领域方面,双方合作还是主流,前景较为乐观。 

  第三单元的讨论主题是“中欧(西班牙)关系前景展望”。中国政法大学潘灯教授,从历史和逻辑两个维度,分析了西班牙宪法的法理性和西班牙宪法在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从法律角度厘清西班牙中央与地方关系。 

  上海外国语大学陈旦娜副教授分析了西班牙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她提到,在不同时期,这些教科书对中国的描述时而背景化,时而功能化。教科书中的内容是各国文化的体现更是历史的反映,文化交流是促进中西交流的重要切入口,可以消除西班牙民众对中国认知中的一些杂质或误区,有利于推动构建中西社会经济共同体。  

  北京语言大学周钦副教授提到在中美博弈的形势下,如何突破困局,推动中西合作。在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原则下,加强及深化中西合作;重视推动中国、西班牙、拉美三方合作;推动中西人文友好合作。 

  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西语系主任廖悦西班牙实施国家紧急状态以及随后出现的一些争议发表了看法。她认为,紧急状态下中央与地方管理权限无法兼容,各类举措对公民权利限制程度过深,由于缺乏相对严格的惩罚措施,紧急状态下管控措施的实行难以得到保障,从而影响西班牙的抗疫成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丁波文副教授分析了西班牙新闻报道中的生态环保意识。西班牙媒体在报道内容方面对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地十分彻底,也关注民生,但也有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双重标准,应引起重视 

  中国社科院西班牙研究中心主任张敏和《欧洲研究》编辑部主任张海洋分别主持了讨论会环节。张敏表示,本次研讨会从欧洲层面和西班牙国别角度,就上述三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切入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中美博弈加剧,这对中欧践行多边主义、深化绿色合作带来新挑战。中欧应不断凝聚共识,在各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推动世界秩序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供稿:曾钰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