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所举办2011年第四次青年论坛

    2011年12月13日,欧洲所举办了题目为《现代知识精英的欧洲建构》的青年论坛讲座,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叶隽研究员。欧洲所多名青年研究人员和在读研究生参加了此活动。

    叶隽研究员对欧洲知识精英的欧洲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认为,欧洲文明史发展有其一脉相传的惯性,但从来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文化模式。他从启蒙时代的法、德代表——伏尔泰与康德入手,分析了18世纪知识精英理想中的欧洲模式,即确立一种世界理想的高尚诉求、永久和平的理念与制度建构;之后他又引入历史现场的对峙维度,即赫尔德的“文化民族”观念的形成与背景,并借助班达在20世纪要求超越民族主义来系统探讨这些知识精英在观念中的欧洲建构。最后他以现时代的精英如莫兰、德维尔潘、勒佩尼斯等人的反思为例,借以凸显欧洲的罪孽与理想,他们试图在欧洲化与全球化之间选择一种适度的张力。

    叶隽认为,法、德是欧洲的发动机,不仅是在经济、社会、政治的实践运作层面如此,而且尤应在文化思想层面上予以落实,如果在整体文明结构中形成器物-制度-文化三角立体的互动维度,则里夫金提出的“欧洲梦”的实现并非完全是南柯一梦。欧洲的重新崛起对于西方文明史至关重要,因为20世纪以来新兴国家美国的霸权之路说明其不足以引领世界之未来。而无论如何,作为人类文明史二元结构之重要一元的西方绝对不可或缺,应扮演重要角色的或当是欧洲人。因为人类不仅是逐利的动物,而且更具备“万物灵长”的使命。为子孙万世规划未来固然重要,承担其作为地球主人的责任同样义不容辞。当然,欧洲人必须要面对的,不仅是西方内部,尤其是美国霸权的咄咄逼人,还有东方现代性崛起的世代变化,如何在这样一种维度中择定自己的位置,是对欧洲的重大考验。东方一元的建构是人类新一轮发展的主导性命题,西方一元的重整同样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二元张力的稳定形成,才可能达致太极图示意的流力动态平衡。东方需要一个核心文化区的重构历程,西方同样需要一个新的领头羊。叶隽认为,舍却以欧盟为代表的欧洲重建,西方难有更好的选择;美国虽然在经济、军事等竞争态势综合实力上具有优势,但其文化理念层次不高,绝非具有王者气象之国度,而欧洲在经历过风风雨雨之后,或许更适合担当这样一个西方领导者的角色。立足于伏尔泰、康德那代人提出的理想,可以想见那代人真正具备的世界胸怀,这和美国人貌似以“自由、民主、博爱”为号召,其本质不脱为利益共同体的谋私之性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叶隽最后认为,欧盟所尝试的经济、政治新构模式,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然而正是这种事业决定其道路必将险阻漫长。故此一方面十分值得期待,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意识到其艰巨性。重温18世纪那代精英的理念,应该看到“文化民族”、“永久和平”等等理念确实不仅是一种理想化的表述,而且给后来者立定与昭示出前进的路向,甚至可以说,他们为人类未来必将渐行渐近的大道之同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普适性价值观基础。这种思想传统的延续性和规定性,也即生存于“思想谱系长链”之中的自觉意识,对理解欧洲文明之进程和发展至关重要。

    演讲完成之后,与会学者就如何让欧洲文化建设经验为我所用以及欧洲经验的普世性等问题同叶隽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