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所学者与新华社欧洲总分社记者讨论2012欧洲形势

    2012年12月27日下午4点-7点,欧洲所与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召开了电话连线研讨会。欧洲所学者围绕欧债危机的发展前景、欧盟经济形势、欧洲科技领域的创新、欧洲社会和政治动向、大国关系尤其是中欧关系、中东欧国家形势、欧债危机对一体化的影响等问题与新华社欧洲总分社、伦敦分社、巴黎分社、柏林分社以及驻其他重债国的相关记者同志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对2012年的欧洲形势进行总结,对欧洲的前景进行展望。
会议由欧洲所所长周弘和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刘江主持。

    1.关于欧债危机的发展前景

    江时学研究员重点分析了欧债危机的发展前景。他指出,国内学术界和媒体非常关注欧债危机未来的走势,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比如“什么时候走出泥潭?”、“什么时候看到隧道尽头的亮光?”“什么时候重振欧洲的雄风?”。但是从学理上看,这些说法并不贴切。什么情况才叫解决债务危机呢?有哪些指标可以判断呢?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说法,江时学研究员表示他个人也比较困惑:是不是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相当于GDP的比重分别下降到60%和3%以下就意味着解决债务危机了呢?是不是这些国家能够重返国际资本市场就意味着解决债务危机了呢?是不是十年期的国债收益率降到6%以下就意味着解决债务危机了呢?是不是经济重新恢复增长就意味着解决债务危机了呢?是不是不再需要三驾马车的援助就意味着解决债务危机了呢?是不是没有抗议游行示威的人群就意味着解决债务危机了呢?是不是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不再降级就意味着解决债务危机了呢?是不是新华社、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媒体不再报道欧债危机了就意味着解决债务危机了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加了对欧债危机发展前景判断的难度。

    尽管判断未来欧债危机的走势非常困难,但是江时学研究员认为欧债危机的前途并不悲观。他提到他最近写了一篇关于欧洲债务危机形势的文章,用了这样的题目:“欧债危机:隧道尽头的亮光已经开始显现”。

    他认为,欧债危机前景不太悲观的原因如下:第一,爱尔兰GDP已经恢复了正增长;第二,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几乎下降为零;第三,债务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在缩小,而欧盟的经常项目则是较大的顺差;第四,财政紧缩初见成效,比如意大利初级财政预算已为顺差;第五,标准普尔12月18日已经提高了希腊的信用等级;第六,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第七,强化经济治理的机制已经到位。

    因此,江时学研究员表示,欧债危机并不像有些媒体和学者说的那样在不断恶化,相反正在慢慢变好。但是,具体到要说究竟那一天能解决债务危机,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因此难以定论。

    2、关于2012年欧洲经济形势

    胡琨博士首先重点分析了2012年的欧盟经济形势,他认为该年度的主要特点为“衰退与复苏交替”:上半年延续去年第四季度经济衰退的趋势,不断有国家经济陷入负增长(2012年第2季度,27国中有15国经济衰退);而从第三季度开始,经济各项指标开始好转,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开始出现正增长(2012年第3季度,经济衰退国减少到11个),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欧元区缺乏适当的危机救助机制,特别是不存在最后贷款人机制,所以虽然欧盟、欧元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采取各类措施,但是金融市场信心依旧低迷,恐慌挥之不去,大批资金撤离欧洲,流动性危机久拖不决,波及银行业与财政状况良好的国家,并冲击实体经济,加剧了经济的衰退。主权债务、银行融资和负增长之间恶性循环的“系统性”危机若隐若现;第二,在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下,欧盟疲于应付信心危机,而无法着手去处理引起危机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制度性缺陷及宏观经济失衡等。这导致欧盟投资者与消费者信心不足,投资和消费均萎靡不振;第三,财政紧缩政策框架下,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很有限。因此,虽然欧盟出口有所抬头,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的萎缩导致欧盟经济陷入衰退,而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市场信心问题,以及尽可能减小紧缩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2012年6月以来,欧盟陆续出台多项相关政策,如作为《财政契约》补充的《增长与就业契约》,OMT购债计划以及ESM等等。这些措施一方面提供了总额1200亿欧元的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计划,另一方面有效地提振了市场信心,遏制了债务危机形势的继续恶化,为经济的企稳奠定了基础,欧盟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2012年第三季度欧盟各项经济指标开始好转,虽然失业率至10月份还在增加,但是经济已重新实现增长(第3季度0.1%),经济衰退的国家也从第2季度的15个减少到11个。

    至于欧债危机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态势,胡琨博士指出,欧洲债务危机,表面上看是信心危机,深层次上则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匹配的制度危机,本质上则是欧元区内部竞争力不均衡导致的宏观经济失衡危机。信心危机目前已经得到基本解决,这一成功为欧盟下一步完善各类制度,以及推进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基础。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渐落实,欧盟市场信心将会不断增强,经济复苏的步伐也将有望加快。欧盟委员会经济与金融事务总司预测,虽然欧元区与欧盟的经济总量在2012年将会分别出现0.4%与0.3%的负增长;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好转,2013年经济形势令人乐观,可分别实现0.1%和0.4%的增长,而2014年增幅将分别会达到1.4%与1.6%。因此,欧债危机已经见底,现在进入逐步制度完善和结构改革过程中,慢慢出现复苏。

    3.关于当前中欧经贸关系的特点

    胡琨博士认为,2012年中欧经贸关系的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欧盟内需不振,导致中国对欧盟出口减少;第二,欧债危机背景下,对欧投资机会增多,中国对欧投资大幅增加;第三,贸易摩擦呈现新的特性:(1)强度加大;(2)产品层次从以往的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延伸至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3)施加压力的力度加大,一上来就双反齐下,甚至三反;(4)行为主体有所变化;第四,双方金融合作不断加深,如伦敦积极申请成为人民币离岸市场,中国对欧洲大陆金融中心卢森堡的金融投资不断增加,中国金融机构积极在欧开设分支机构等。

    4、关于欧盟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变化

    张敏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欧盟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变化和2012年中欧科技合作新特点与新趋势。张敏研究员指出,低碳化创新政策涵盖了欧盟科技创新政策中一系列与低碳化目标、手段、计划等紧密相关的创新政策,是当前欧盟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中的核心,反映了欧盟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调整的重大动向。第一,在政策层面上,现阶段欧盟低碳化创新政策聚焦在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和欧盟可再生能源政策上。前者将推动欧盟实现《京都议定书》中的履约承诺,达到节能减排目标。后者通过加大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开发与应用,逐渐调整欧盟能源消费结构。第二,在欧洲科技一体化发展层面上,欧盟低碳化创新政策通过“欧洲2020战略”的旗舰创议之一创新联盟和欧洲研究区的建设来发挥作用和施加影响。第三,2012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全球扩展方案严重受阻,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盟可再生能源战略目标未能如期实现,欧洲研究区建设在研究人员国际交流、成员国基础研究设施和知识共享、科研体制、研究经费等方面的资源整合还存在诸多障碍。第四,低碳化创新政策面临调整。加强低碳创新领域的国际协调、加大低碳创新技术投入、加快欧洲研究区建设中的科技资源整合,力图达到欧盟创新政策低碳化目标。

    欧盟低碳化创新政策的调整将对外部世界产生了如下的影响:首先,欧盟力图将碳排放交易体系规则向全球扩展和运用,体现了欧盟应对气候变暖的积极态度,欧盟愿意在推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减排目标上发挥主导作用,这势必加剧欧盟与对京都议定书持反对态度的国家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盟低碳创新理念的全球化推广,抑制了欧盟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其次,欧盟可再生能源政策领域中的许多目标未能如期实现,反映了欧盟可再生能源研发投入的不足和可再生能源研发技术缺乏创新能力,欧盟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上的优势与美、日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的竞争格局将有所改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会。

    2012年中欧科技合作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张敏研究员指出有如下几点:第一,尽管欧盟仍然受债务危机拖累,但没有影响中欧科技合作的进度。从一定程度上说,债务危机推动了中欧科技合作进程加快和拓展。2012年2月最近一次的中欧领导人会晤之后,中欧双方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意愿增强、合作步伐加快。在一些高尖端领域机制上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欧不断推进双方在信息通讯领域合作上的机制建设,中欧成立了网络工作小组。第二,中欧科技合作意愿增强,考虑双方利益。债务危机使得欧盟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减弱,有些领域的研发投入后续难以保障。为了将欧盟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或刺激经济增长的理念付诸行动,或者依靠科技创新尽早摆脱危机,欧洲正在重新调整科技创新政策,重新认识和及时调整中欧科技合作伙伴关系。考虑中欧彼此长远战略利益,借助外部力量,寻求和发展新的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正是在这种利益驱使或借助外力的因素作用下,欧盟表现出更多的合作意愿。一度中止或停滞的合作项目重新启动。第三,中欧在空间技术上的合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协议从2011年11月签署到落实,进程明显加快。

    5、关于欧债危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田德文研究员特别指出,目前欧洲国家所面临的困境的根源在社会领域。欧债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公共开支过高造成的财政危机,这固然与低增长下欧洲国家财政收入增幅下降有关,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欧洲国家花钱太多了。就欧债危机而言,一部分是真正的危机,另一部分则是被夸大了,因为欧洲希望借此机会进行改革。这样讲的依据是:第一,重债国实行财政紧缩比较好理解,但实际上境况较好的北方国家也在紧缩,这似乎可以说明欧洲国家正在利用危机造成的压力推进国内改革;第二,就欧洲的经济规模而言,帮助重债国在短期内恢复财政平衡并不困难,现在这种以紧缩为导向的改革措施目的似乎是要改变结构,而非仅仅是解决眼前的困难;第三,欧洲财政契约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预算从紧的共同体,从机制上根除产生债务危机的根源。

    田德文研究员阐述了如下几个发现:第一,欧债危机背景下,欧盟普通公众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到2011年,整个欧元区工资收入是在上涨的,小时劳动成本已经由21.6欧元每小时上涨为23.1欧元。但是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南欧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在欧债危机期间工资的增长幅度比较小,有些国家没有增长,但是几乎并没有国家出现工资负增长。第二,在治理危机的过程中,欧洲国家的物价上涨不大。多数国家都把反通胀作为优先目标,包括希腊在内的重债国通胀不高。现在,欧盟27国通货膨胀率在2.4%,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这个数字并不算高。同样地,欧洲国家在通货膨胀方面差别也较大。比如,希腊2012年只有0.9%,相对而言,中东欧国家更加严重,匈牙利为5.7%。如果取一个欧盟平均值的话,尽管改革了,欧洲人收入在增长,而物价并没有很快增长,因此可以说,欧盟普通公众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严重的恶化。这两个发现又被另一个发现所证实:据统计,欧盟27国有贫困风险的人的比例保持稳定,但不少欧洲国家的贫富差距有所扩大。

    就重债国来看,欧债危机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失业率较高。高失业率不仅给失业的人造成了痛苦,而且给未失业的人带来了就业压力。现在,不少就业率较高的欧洲国家是的就业数字是有水分的,比如一些国家通过岗位分享(如一份工作两个人做,一份工资两个人分享)来实现高就业率。欧洲晴雨表11月调查显示,48%的公民对失业感到担忧。

    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社会虽然出现了很多抗议罢工,但是这些抗议罢工并未形成全欧性的浪潮。多数抗议罢工都有其明确的原因和指向。比如2012年7月19日西班牙抗议主要是因为政府通过了650亿欧元的紧缩;9月12日希腊抗议是公立医院的医生、学校教师和政府雇员抗议政府财政紧缩;英国的几次罢工和骚乱与地方雇员的薪金有关。由于这些罢工都有具体原因,因此社会参与度都有限。即使有上百万人上街罢工,但是他们并不代表欧洲全体公众。

    欧债危机给欧洲公众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心理上的。欧洲人普遍对前景悲观。根据欧洲晴雨表的调查,信心最差的国家是希腊,只有1%的公民认为前景良好。而2007年有64%的希腊人认为前景良好。即使现在情况比较好的德国和瑞典,也只有75%的公民认为经济状况较好。总体来看,欧洲只有27%的公民认为经济较好。因此,欧洲人的生活虽然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是他们对经济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田德文研究员进一步指出,欧洲社会的这些变化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欧洲正在进行的改革,尤其是财政紧缩政策。欧洲的领导人下了很大决心,许多政治家已经不考虑党派利益和个人利益。如英国首相卡梅伦声称,即使2015年不当选,也要把赤字降下来。因此,如果政治家已不计后果,在这种情况下行业抗议很难发挥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社会抗议对欧债危机应对措施的力度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公众对财政紧缩普遍有一种畏惧和担忧,这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政治资源,可能通过政府更替来改变欧债危机的解决方式。在野党上台后也有可能形成新的政策,如法国奥朗德上台后,法国的抗议浪潮基本已平息。田德文研究员的总体判断是:欧债危机给社会改革带来了机会,改革会持续下去。在目前这种阻力下,欧洲政府不会发生重大的政策改变。

    6、关于欧洲政治形势

    李靖堃副研究员分析了2012年欧洲的政治形势。从总体上看,债务危机仍然是影响本年度欧洲政治形势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欧债危机也是一场“政治危机”。在债务危机的影响下,2012年,欧洲各个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在继续发生变化。

    首先,欧洲国家内部的政治形势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多个欧洲国家发生政权更迭,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政治动荡。这可以说是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当然也可以说这是2012年欧洲政坛的一个表层现象。第二,在这个表面现象的背后是欧洲国家的政党政治格局发生了一定变化,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要的变化是在欧洲长期执政的传统政党无论是在支持率还是影响力方面都继续受到削弱,对其冲击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极端力量的上升,这既包括极右翼政党,也包括极左翼政党,例如在法国。另外一个冲击是原有的一些小党、甚至是边缘性政党赢得了一定的支持率,从而导致政党力量分散。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希腊。欧洲政党政治格局中的另一个变化是,尽管中右翼政党仍然在欧洲占主导地位,但中左政党力量有所回升,以法国最为突出。除总统奥朗德为社会党人外,社会党还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议席。奥朗德上台后推出了一些注重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的政策,有助于在整个欧洲采取更加平衡的危机解决政策,但效果如何还需假以时日。第三,欧洲政治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即国内分离主义倾向加剧。典型的包括英国的苏格兰和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此外还有比利时和意大利等国。当然,大多数国家的分离主义倾向是长期的历史性问题,但债务危机背景下经济形势的恶化突出、甚至激化了这种矛盾。不过,从总体上看,这种分离主义目前仍然处于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其次,欧洲的地缘政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在应对欧债危机的过程中,欧洲不同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第一,2012年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英国问题。欧债危机以来英国的态度众所周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拒绝修改《里斯本条约》,拒绝加入“财政契约”,国内甚至有要求英国退出欧盟的呼声。英国的立场一度激化了它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矛盾,也让英国在欧盟决策过程中被“边缘化”。第二,与英国的“步步后退”相反,德国的主导作用则是越来越明显。可以认为,其经济实力已经成功转化为了政治影响力。第三,德国和英国的上述立场和地位的变化加起来导致长期保持均衡的英法德三角关系发生变化,特别是,如果英国在涉及欧盟的问题上继续后退,那么,欧盟大国之间的力量均衡有可能进一步向德国倾斜,这也是欧洲地缘政治方面发生的最明显和最敏感的变化。第四,“多速欧洲”已经在事实上出现,特别是欧元峰会的机制化,使得欧元区已经成为欧盟的核心,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欧元区与非欧元区国家之间的矛盾。

    最后,李靖堃副研究员还提出了对欧洲政治一体化未来的看法。她表示,在债务危机的推动下,欧洲政治一体化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在加强经济治理和向财政联盟发展方面,与此相应,欧盟机构,尤其是委员会和欧洲法院也在监督成员国财政纪律、银行监管等方面获得了更大权力。但是,受制于多种因素,尤其是以英国为首的疑欧主义情绪、民族主义情绪、欧债危机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民众对欧盟的信任危机,以及各方的利益分歧等,使得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太可能对欧盟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达成共识。因此,欧盟政治一体化在近期内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可能性不大。

    7、关于欧盟与大国关系

    赵晨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美欧关系的发展。他认为2012年美欧关系相对稳定。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是欧洲人比较乐意见到的。法国总统奥朗德成为新一任法国总统,对法美关系和欧美关系影响也不大。在经济领域,奥巴马对欧盟处理欧债危机速度慢,力度小有较大意见,认为拖累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复苏。北约防务方面,美国在战略东移之后,要求欧洲国家承担更多责任。2011年北约秘书长拉斯姆森提出,欧盟国家在紧缩时代应加强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建设“更灵巧防御”体系,是欧洲国家的一种回应。总起来看,欧美关系比较稳定,但欧盟在美国战略考量中的重要地位相对下降。

     欧俄关系尽管存在小摩擦,但总体稳定。欧洲在能源供应,主要是天然气方面仍然高度依赖俄罗斯。2012年10月俄罗斯直接向西欧输送天然气的“北溪”天然气管道二期工程正式投入运营,每年向欧洲市场输气550亿立方米。这一直接管线避免了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管线过境国的纠纷,提升了俄罗斯在欧洲的能源供应国地位。不过长远来看,欧盟立足推行低碳战略,立足自给自足的能源战略,还是希望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摩擦方面,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欧洲国家不是非常满意。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在俄选举期间派出了监察团,还对选举的公平提出了质疑。消息一出,欧洲媒体更是以此大做文章:不仅继续质疑俄罗斯选举的公正性,支持反对派,而且“唱衰”普京未来的执政前景。3月份还发生了俄罗斯摇滚乐队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演唱侮辱普京的歌曲而被捕事件,欧盟和欧洲国家政府表示极大关注,认为是一起践踏人权事件。

     欧盟和东亚国家关系没有太大变化。中国欧洲学会欧洲政治研究分会2012年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召开了“欧盟与中国印度的安全议题关系”的学术研讨会,德国、美国和中国的一些顶尖学者都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欧盟在东亚地区的首要重视对象是中国。

     赵晨副研究员认为2012年中欧关系进一步增强。在经贸领域的表现是,欧洲尽管面临欧债危机,但仍是中国第一大贸易国。在投资领域这个中欧经济关系的弱项方面,2012年出现大的进展,欧洲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非自然资源领域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发现,同非洲和拉美地区比起来,政治稳定、法律完备的欧洲是长线投资、特别是制造业长线投资的合理选择,而欧债危机又给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政治方面,9月第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布鲁塞尔如期举行。文化方面,2012年中欧关系的亮点之一是双方文化交流升级。2月,“中欧文化对话年”在布鲁塞尔开幕。

    此外,赵晨副研究员还分析了欧洲与中东北非地区关系的新迹象以及欧盟政策调整的原因。

    8、关于2012年中东欧国家形势

    孔田平研究员重点分析了2012年中东欧国家的形势。第一,从政治上看,中东欧国家的宪政民主制度基本保持稳定,能够实现权力的和平更迭。斯洛伐克、立陶宛、塞尔维亚、黑山、罗马尼亚都举行了议会选举,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和阿尔巴尼亚举行了总统选举。尽管匈牙利和波兰等国的极右势力有所抬头,但目前看并未威胁基本的政治秩序。从政治体制的成熟性来看,2004年入盟的成员国的表现优于2007年入盟的新成员国,欧盟的新成员国表现优于西巴尔干国家。第二,从经济上看,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中东欧国家的经济继续出现分化。在维谢格拉德集团中,波兰表现良好,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斯洛伐克经历了09年的衰退后,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复苏;捷克和匈牙利的状况不佳,有可能再次衰退。其他国家,如斯洛文尼亚过去被认为是转型的样板,目前看经济状况也不太好,接近于需要接受国际救助的标准;波罗的海国家的状况也不大一样;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可能需要国际组织的二次救助。从经济增长前景看,根据初步的预测,有温和增长的国家是波罗的海三国、波兰和斯洛伐克;经济停滞的国家有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还有一些国家陷入衰退。第三,从新成员国和欧盟的关系来看,新成员国积极参加欧盟预算、共同农业政策、聚合政策、能源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的讨论,并关注上述政策对本国的影响。但是,新成员国与欧盟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亲欧洲的波兰在欧洲的地位得到提升,疑欧论主导的捷克拒绝批准财政公约,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因为偏离法治和民主与欧盟关系紧张。

    9. 关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

    孔田平研究员指出,第一,2012年中国开始以地区方式处理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中国在中东欧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性有所提升。2011年6月,温总理出席了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向中东欧国家传达了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发展关系的讯息。2012年4月,温总理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时提出12点政策倡议,进一步强化强化了中国处理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地区方式。第二,中国把对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嵌入了对欧战略之中。从目前看,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呈现出多层次:第一是大国,德法英;第二是与欧盟机构的关系;第三是与地区的,南欧、北欧还有中东欧。第三,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机制化已经起步。标志就是9月6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在北京的成立,这表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政府间网络已经形成。

    10、关于欧债危机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程卫东研究员重点分析了欧债危机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欧盟应对债务危机过程中暴露了许多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只不过欧债危机使得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和集中了。

    总体来看,欧洲一体化的大趋势,即欧洲一体化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这个大的趋势不会出现大的逆转,但是短期来看,欧债危机对欧洲一体化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影响。

    第一,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引发了许多关于宪政问题的争议。欧洲应对债务危机的法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修宪或者修订条约,另一类是出台的具体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从修订条约来看,欧洲理事会通过了决定,修改了《欧盟运行条约》第136条, 增加了第3款。这实际上是与欧洲出现债务危机以后,欧盟层面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直接相关的。但对条约中是否存在这样的机制以及机制是否可以援引,还存在很多争议。从长期来看,修订条约为欧洲应对债务危机以及今后类似的危机提供了依据。具体的应对措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二级立法,如六部立法,对这些立法争议不大;另一类是成员国之间通过国际协议来应对危机,如欧洲稳定机制和财政公约。这些国际协议的通过引发了欧盟权能与成员国主权的争议,比如向欧盟让渡权力是否影响成员国的主权,引发了德国宪法诉讼和爱尔兰诉讼,这也体现出欧盟体制的复杂性。

    第二,法治问题。通过法律的一体化是欧洲一体化的一大特色。但是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欧盟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这一原则,回归到传统的条约方式,这就削弱了法治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与影响。

    第三,民主问题。通过国际条约绕开了国内尤其是欧洲议会层面上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

    第四,使得欧盟法律体系更加复杂化,国际条约和欧盟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这会削弱欧盟整体上的力量。

    程卫东研究员的基本判断如下:在短期内,欧洲的政治一体化将会陷入相对的停滞期。未来可能还是要通过市场建设,通过经济一体化,通过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赢得民众的认同,从而获得政治一体化的基础。现阶段欧盟将更加关注经济和市场问题。

    在讨论会上,刘江社长发表了他对当前欧洲形势的看法,还介绍了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论述欧洲债务危机的观点。

    除了以上重点谈到的几个问题外,欧洲所学者还与新华社同志就英国是否会退出欧盟、美欧关系、欧元区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意大利大选和德国大选对欧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欧洲所与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已结成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互联网及电话会议围绕欧洲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安全等议题进行定期交流,此次已是第3次会议。

(张磊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