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安全架构——欧洲和中国的视角”研讨会

    2011年9月27日,由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协办的“国际安全架构——欧洲和中国的视角”研讨会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欧是世界上两个重要的行为体,双方的军事实力近年都有所增强,在面对当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上,双方需要对共同挑战作出回应,分享各自在和平领域的智慧。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项目执行人魏特茂先生指出,这次研讨会是中德两国智库首次以“国际安全”为议题所展开的高层次学术与非官方交流,与会人员中既有中国与北约的高级军事顾问,也有双方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方面的学者,这为未来双方合作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前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上将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意义,认为这意味着中德相互理解进入到一个很深的层次。熊总长特别提到近期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中国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西方应摒弃冷战思维下的零和游戏观念。他希望欧洲国家将中国的崛起视为是一种和平竞争,共同维护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

    德国克劳塞维茨协会主席克劳斯•奥尔斯豪森将军作了题为“北约及其新战略观念”的主题发言。奥尔斯豪森将军认为北约的战略与中国提出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是一致的。他重申了2010年里斯本峰会为北约制定的三个核心任务,即集体防务与威慑、通过危机管理获得安全和通过合作促进国际安全,为此要努力提高北约应对包括国际恐怖主义、网络攻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有组织犯罪、能源安全等在内的新安全挑战能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潘振强少将的发言主题为“国际安全的中国视角”,潘将军向德国代表介绍了中国与邻国有关领土分歧的历史原因、处理现状,并分析了未来的基本走向,指出中国通过和平的谈判手段已成功解决了大多数陆地边界问题,尽管与印度的谈判存在困难,但是并非危机四伏,这两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千年古国有能力通过和平的手段解决边境问题。他强调,在南海问题上,东盟有些国家企图制造理论,强化与中国磋商的立场,最终他们还是会同意通过和平的谈判手段,这其中美国起了不好的作用。

    德国战略、政治、安全和经济问题咨询研究所所长彼得•阿洛伊修斯•勒尔博士就欧盟及其打击恐怖主义的行动发表了报告,为欧盟面临的恐怖主义形势提出几点建议。彼得博士介绍了欧洲警察组织《2011年恐怖主义趋势》和2010年《德国宪法保卫报告》,认为欧盟应避免民众接受恐怖主义思想的培训;保护国民不受恐怖袭击,加强边防、港口、机场等重要措施;在成员国与欧盟层面,采用欧洲逮捕令追究刑事责任;运用军事和民事力量减轻袭击后果。彼得博士最后建议欧盟利用欧盟各种工具加强反恐领域的国际合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唐永胜教授以中国视角解读了北约在国际安全中的角色。唐教授指出,北约的军事作用应随着特定国际环境与条件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北约东扩改变了地缘政治,意味着压缩了俄罗斯的空间,由此使欧洲也受到反向挤压。唐教授指出北约战略地位的调整既彻底又不彻底,雄心过大而效益不高。新的北约战略是否意味着在将其目标定位于全球,以过时的方法介入冲突地区?北约的美国色彩仍然十分浓厚。最后,唐教授认为中国与北约需要更密切联系,欧中也要承担各自的责任。

    下午的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程卫东教授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项目执行人魏特茂先生先后主持。德国政治军事协会主席拉尔夫•蒂勒上校发表了“欧洲安全——全面的与相互关联的视角”的讲话,蒂勒上校反复引用中德历史上著名战略思想家孙膑,特别是克劳•塞维茨的名言“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认为欧洲需要全面的综合战略目标,涵盖警察、司法、情报等多领域,才能应对当前的威胁。指出中欧具有共同的目标,可以采取合作共同行动,并且在技术支持领域开展合作。北约和欧盟未来要多要素相互联系地采取行动,而北约可以与中国加强这方面的联系与合作。

    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李晓宁特约研究员解读了“亚洲安全局势及其走向”。李研究员首先逐一阐述了亚洲各地区的安全历史构成和发展,指出亚洲的很多问题都有西方的身影。其后,他重点分析这些地区安全局势的走向,认为东北亚不会有大事,因为有中国,就不会翻起大浪;东南亚已形成基本对话机制;中亚地区,不断成长的上合组织,基本发展良好,就日韩申请加入而言,多加入多讨论有好处。关于印度在南亚的扩张,李研究员指出开创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中印两国有智慧处理双方的关系。他强调,当前中国扩大军事力量,是为了积极地防御那些想入非非者,中国领导人的心声是不用战争方式解决争议。中国反对霸权,主张在更高价值认同之上互惠互利、互有退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宏图研究员阐述了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赵研究员指出,中国需要加强能源需求侧的管理,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促进能源来源的多样化,提高能耗,增加环保投入。中国在单位能耗降低20%的目标基本达成 ,在清洁能源方面2010年已成为世界最大投资国,到2020年力争非化石能源达到16%。关于所谓马六甲困局,赵研究员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夸大,中国在中亚和中俄修建管道主要是基于商业上的考虑,而不是因为安全问题而避开马六甲,这一区域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小。赵研究员认为中欧能源合作已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走在了与美日合作的前面,但是仍存在问题,双方认知存在差异,需要深化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使之向实质方面发展。

    德国政治军事协会主席拉尔夫•蒂勒上校代为发表了关于欧洲能源革命的全球影响的报告,他的发言分别从国际语境下的能源资源、能源供应面临的挑战、军事角度看能源问题以及从反恐来看欧洲能源保护展开。

    与会代表讨论热烈,内容广泛而深入,还就北约东扩、利比亚问题、叙利亚问题、欧盟民事与民事力量性质判断、北约与欧盟的关系、德国核能退出、伊斯兰移民与德国国内安全、德国国防军的缩编等诸多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次研讨会展现了中方的热情与从容和德方的坦率与真挚,双方对共同话题的沉浸,为未来更深层次的探讨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