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合作伙伴的中国与欧盟研讨会”综述

    20101122-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总司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与“中国-欧盟政策对话支持项目”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作为全球合作伙伴的中国与欧盟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与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赛日•安博分别致开幕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杨扬主持了上午的开幕式,来自中、欧双方多家智库的专家学者,以及中、欧的外交官员和媒体近200人出席了会议。

    在会议开始前,主办方向欧洲政策中心创始人斯坦利·格罗希克(Stanley Crossick)先生于10日突然不幸辞世表达了哀痛之情,全体起立并默哀一分钟。

    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在全球化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欧关系已超出了双边的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性战略影响。如何加强中欧合作以便促进全球的发展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成为摆在中欧双方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李扬认为,基于地缘关系及双方在战略方面的考虑,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中欧关系不存在根本性的利害冲突。不仅如此,由于中欧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都是世界多极化的推动者和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对于中欧双方,都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战略意义。李扬指出,“我们需要站在长远的高度来认识和发展中欧关系,在当前政治、经济、金融和安全形势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解决国际问题,促进国际和平,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欧作为国际社会的两只重要力量,在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和解决应对重大国际性问题方面,存在很多共识,因此中欧合作具有很强大的必要性,中欧双方的合作不仅会导致双方的共赢,而且对解决国际上的重大问题,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李扬希望中方学者通过与欧盟智库的沟通,促进中欧双方在发展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理解。“对于多边主义的理念、方法和原则等,不同国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对于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务实地探讨,以便为各国之间进行多边合作提供参考。”

    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认为,多边化在维持全球和平稳定和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多边主义一直是欧盟政策的核心,它将有助于欧盟在WTOIMFG20等国际组织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安博大使希望通过中欧学者研讨会这样的形式,欧盟希望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需要和中国对于多边主义的看法和想法,以便双方能够在建立国际多边世界上取得更多的共识。

    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教授就“中国是否能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展开合作”发表了主题讲演。在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之后,周弘教授表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负担决不比发达国家更为轻松和简单,中国同样期待更良好和公正的环境与国际秩序。周弘教授期待世界银行与和国际开发协会更好地致力于发展,接纳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同时希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致力于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提供更为稳定的金融秩序,在此周弘教授提出三点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进特别提款权和重组货币兑换比率;通过多边机制,切实加强对五大货币的监管;在多边机构治理中,应更加民主和透明。周教授指出,美元主导地位必须得到改变,而首先需要取得欧洲的有力支持,以使金砖四国得到更多的份额和更大的投票权重。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作出令人鼓舞的调整,但是美国的现实霸权并未受到影响,而中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周弘教授指出,人类的未来繁荣有赖于各经济体的开放、资本的自由流动以及其它经济因素,并且同样依赖于那些既可以保证自由贸易又能矫正市场失灵的规则。对于建立新的布雷顿森林,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讨论与协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可取的。中国与欧盟同样面临诸如替代美元的主导地位、加强规制与避免保护主义等问题。中国已在人民币国际化上迈出了步伐,并且已经决定参与世界银行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使中国的价格与其它国家可比。欧盟与中国之间开展合作,能促进效率和优势互补,当然会有利于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纳马达里亚加—欧洲学院基金会执行主任皮耶尔·德佛海涅(Pierre DEFRAIGNE)先生以“多边主义:货币与金融的支柱”为题发表演讲。德佛海涅先生认为,理想的国际经济治理应该是采取综合的方式,对于中、美、欧这三个非常不同的经济体来说,尽管存在国际治理的困难,但是必需致力于公正和有效的多边主义管理机制。德佛海涅先生同样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勾勒出这个体系的几个发展阶段。在此,他批评美国运用金融工具转移其国内压力,将纠正市场的负担转嫁给第三国。他指出,只要市场还相信美元,美国就可以不停地发行美元。但他同时认为也不可以在倒洗澡水时扔掉婴孩。对于如果重构以保证自由贸易、可持续发展、金融稳定、南北融和与充分就业,德佛海涅先生提出了几个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保证稳定与效率,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保持金融机构的健康和稳定等,在中期目标上以特别提款权取代美元来作为储备货币。对于IMF/WB治理问题,他认为应制定适宜的机构设置,解决资金分享和投票权问题,寻求真正全球公共产品的多极主义和诸如欧元区这样的地区化。

    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江时学教授的主题演讲为“G20中的中国和欧盟”。江教授在谈及有关背景情况之后,列举了中欧双方对G20的不同期待,认为欧盟更强调国内金融体系改革,而中国更期待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江教授对中欧在G20中的多个可能合作领域作了有益的阐发和比较,譬如帮助发展中国、改革IMF、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对国际机构的管制、减少美元的主导地位以及改革G20等。最后,江教授对中欧双方合作的可能方式作出具体的建议:保持双方良好的政治气氛和条件;欧方应认识到中国的责任要与其发展相吻合,中国并非在逃避责任;在G20召开之前,双方加强对话和磋商,可以建立临时工作组来协调双方立场,并且双方政府官员和学者都可以加入其中;另外,对于G20的议程,江教授建议不要把人民币汇率问题纳入其中。

    艾格蒙特-国际关系皇家研究所托马斯·雷纳德(Thomas RENARD)教授就“欧盟眼中的G20发表演讲。他认为G20原本是为了应对亚洲危机而建立的“危机应对论坛”,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G20被提升到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以应对全球性危机的协调论坛。今后G20是否可能从单纯的危机管理转向掌舵型的委员会现在还是未知数。他指出目前至少可在在G20上处理四个国际挑战:增长问题、金融管制、贸易不平衡与货币问题。雷纳德教授提到第五个挑战,即革新全球治理,指出欧盟在世界银行和IMF的改革中将起到关键作用,它既是机构良好运作的最大促进者,也是主要障碍,因为欧盟在这些机构代表过大。但是他雷纳德教授没有就这个问题展开,而是集中考虑前述四个国际挑战问题。最后,雷纳德教授指出,欧盟在G20中具有充分的代表地位,并且对论坛的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布鲁塞尔的官员们应该考虑欧盟在G20中的角色。

    在下午的讨论中,欧洲研究所程卫东教授首先以“中欧合作与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有效性” 进行探讨。程卫东教授首先指出,中欧在联合国合作既是基于现实的需要,也基于双方长期以来主张加强联合国作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联合国是不可替代的国际组织,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最高的权威性,另外中欧合作对联合国自身的改革和全球治理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欧在联合国的合作,程教授认为,这种合作不等于双边合作,在联合国中采取多边主义的方式;以规则为基础,加强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抑制单边主义;致力于提高联合国的效率,确保联合国的行动获得支持;展开对话与协商是双方在联合国合作的根本方法,是说明而非强制。对于可能合作的领域,程教授提出了五个领域:联合国改革;联合国日程讨论的确定;争议问题;反恐合作和气候变化。最后,程教授指出中欧合作需要解决的一点问题:优先性上的不同,客观存在的差异需要双方达成共识;对国际法原则的理解不同,应坚持“不干涉内政”、“主权原则”;避免临时性合作取代战略性合作,由于易受双边关系的影响,双方需要努力改善这种局面;欧盟代表性的问题;双方合作的期望问题,中欧双方之间不要有过高的期望,需要忍受多边主义的自身效率问题,以免双方不必要的期待落差。

    来自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安德鲁·斯莫尔(Andrew SMALL)教授以“中国、欧盟和联合国安理会”为题发表演讲。斯莫尔教授指出,尽管联合国安理会是全球治理的机构之一,但是欧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却非常微弱。对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英法这两个常任理事国对合并其地位到单一的欧盟毫无兴致,而德国和意大利则在安理会扩大上公开展开竞争。而对主要安全问题上,欧盟内部的纷争更强化了世界对欧盟的印象。关于欧盟代表性问题,将会困扰欧盟在安理会上的作用。最后,斯莫尔教授希望中国与欧洲就伊朗、苏丹和阿富汗问题在安理会层面展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