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所长谈参加“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的体会

    2010年10月6日,由中国文化部和欧盟委员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和欧洲国际跨文化研究所协办的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此次论坛以“全球化:融合还是新游戏?”为主题。来自中国和欧盟成员国的26位思想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分别围绕“世界观”、“美的概念”和“多种现代化”等三个分论题进行发言和辩论。欧洲所所长周弘教授作为中方学者代表出席此次论坛,并在论坛上阐述了对论题和中欧文化差异与交流的观点。

    2010年10月21日,周弘所长向欧洲所全所工作人员介绍了她参加此次文化高峰论坛的体会。

    周弘所长首先介绍了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的背景和主题。此次论坛围绕“世界观”、“美的概念”和“现代化”等三大主题,从思想与哲学的层面开展对话;不仅对文明多样性及跨文化交流等进行对话与交流,也围绕了政治制度、民主、人权、价值观等影响中欧双边关系的深层次敏感问题展开了正面交锋。辩论从中欧在文化上的“误读”、对人权理解上的差异、以及双方语汇和语境的不同等三个层面展开。

    在世界观层面,周弘所长在论坛上阐释,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人和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既有类似之处,也有有明显不同。欧洲人更重视人与上帝的关系,中国人却专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欧洲人通过上帝或者抽象的观念论证现实,中国人却通过现实总结规律。在全球化时代,中欧之间的各种联系急剧增加,人员交流、物资往来、习俗影响等与日俱增。但是,欧洲人继续从上帝赋予的规则看世界,中国人则从和谐的社会规则看世界。所以,中欧之间的误解难免随着交往的增加而增多。

    中欧双方学者均认为,尽管中欧在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在差异背后不乏双方对人类美好事物的共同追求。而在文化交往和对话中,艺术和美是最容易互相理解的,因此对艺术和美的思考有助于发现有效交往的秘密。

    有关“现代化”的讨论主要围绕着现代化的多样性或多种形式的现代化进行。在谈到民主和人权等敏感问题时,中国学者强调,民主和人权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都需要通过法律进行约束和规范。不应将人权过度地抽象化和绝对化,也不能在人权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否则人权只会沦为虚伪和虚空。

    此次论坛,为中欧学者的深层次文化对话提供了的平台,更为中欧双方在文化的不同侧面进行相互交流、沟通,进而促进相互理解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最后周弘所长提出,中国学者,特别是欧洲研究领域的学者,应该不断拓展学术视野,加深对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历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修养;同时,还要深入研习本国文化、历史与国情。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深化对中欧文化的领悟。周弘所长说:“有时候,你都不得不惊诧于人类的认知力、理解力和自身的感受力是如此的相似。……《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在《新约·马太福音》和《路迦福音》里也有类似的表达。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明有助于真正理解其他文明,反之亦然。欧洲文明既有先进和光面也有落后与黑暗,应当有全面、整体和历史的眼光。”